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先把日本人踹下深渊,又来拆中国梯子?休想!

作者:
2021-02-05 10:30:48

这一计划在早期实施时遇到了重重阻力。日本半导体行业希望得到1500亿日元的政府资助,但实际只拿到737亿日元,其中只有291亿日元来自政府投入。远远不及预期的投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各成员企业士气低迷,各行其道,难以达成合作。当时参与VLSI计划的富士通公司员工福安一美回忆:

“那时,大家都有一种被公司遗弃的感觉,而且也没想到最后研制出向IBM挑战的产品。”

关键时刻,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开山祖师垂井康夫出面做“带头大哥”,终于力挽狂澜。垂井康夫认为,企业首先需要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集中力量突破基础技术后再进行自身产品的研发,才能使日本企业在国际具有竞争力。

在垂井康夫的带领和鼓舞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聚合力量,合作效率越来越高。在VLSI计划实施四年后,日本已经手握千余件行业专利,各公司的技术能力普遍提高。

1980至1986年,日本企业的半导体市场份额由26%上升至45%,而美国企业的半导体市场份额则从61%下滑至4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5年Intel被迫裁员7200余人,宣布退出DRAM存储业务。同年,日本NEC成功占据全球半导体厂商销售收入榜首,甚至计划购买美国仙童半导体80%的股份。Intel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哀叹:

“美国进入了衰落的进程,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硅谷将会成为一片废墟。”

美国人显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开创的产业就此衰落,随即以雷霆之势对日本半导体进行了毁灭性打击。1985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向政府诉苦,认为半导体行业的削弱会危害国家安全,引发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6年春,美国认定日本存储芯片倾销。同年9月,在美国各种重压之下,日本被迫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协议要求日本停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市场的芯片倾销,同时向美国开放市场,到1991年外国公司的份额要达到20%。

美国人认为,日本封闭的半导体市场是导致美国半导体竞争力下跌的最重要因素,日本半导体企业在本土垄断并赚取大量利润,以支持其技术创新活动。

1987年,美国以外国半导体企业进入日本市场机会不均等和日本在第三国市场倾销为由,单方面宣布对从日本进口的电子产品征收100%的惩罚关税。

1991年,日美再次达成了第二次半导体协定,延续前一次协议。至此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一路狂跌,从1986年的45%跌到2017年的7%,再无此前的竞争力。

在摩尔定律的鞭策下,半导体行业必须追求技术创新的速度。但从日本的遭遇来看,仅仅构建创新循环还不足以维持可持续的造芯体系,还需要由国家统筹,为产业建构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护城河。

在将日本人一脚踹下深渊之后,心有余悸的美国人开始加固自己的“梯子”。

4

美国人的自我反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被超越,半导体产业向日本转移,这个过程中孕育出一种半导体发展的新型模式。当时美国半导体企业多聚集于硅谷,其发展模式大致是风险资本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创业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后,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得市场,提升公司估值后上市,风险资本卖出股票获利,然后退出。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半导体企业初创时的资金问题,效率很高,但不利于各个公司之间整合资源,大家都把对方看做同一赛道上的竞争对手。日本人首先找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国家统筹组建技术共同体,各半导体企业对外竞争,对内合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整合了日本半导体产学研资源,打破企业间的壁垒,聚集了当时国内半导体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群人集智集力、在一起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往往能产生颠覆式的创举。如果说美国半导体企业像是一群各有所长的超级英雄,日本半导体产业则像是一群武士为抗击外敌聚在一起,研习新的武学招式,并且共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