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时,曾面临巨大阻力。阻力不仅来自外部欧美国家的封锁,更来自内部的不理解。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
如果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那样岂不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然而,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路,根本走不通,只会带来大范围的贫困。
面对这种两难选择,领导人想出的办法,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条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本的逐利性。先富起来的资本家,心里只想赚更多钱,不会有心思去带动后富。
资本家们不仅不想带动后富,他们还会追求更高的垄断,实现对打工人更深程度的剥削。
这件事说不上对错,而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过去的奴隶主、地主,现在的资本家,都是一样。
为了解决资本逐利这一问题,领导人提出,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由国家掌握关系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
改革开放之后,私营经济飞速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样在不断壮大。
举例来说,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但是支撑房地产发展的基础设施,比如电力、水力、通信、交通,都是国家在建设。
甚至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资金,大半也是国有银行系统提供。
当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后,才会有动力、有能力去”带后富“,而不被资本的逐利性所束缚。
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仗都是要钱,打“脱贫攻坚战”同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钱从哪来?
国家能够向社会征的税,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就会迟滞经济发展,甚至造成资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