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丢开了“包袱”,印度真的就能一身轻松地踏进安理会的大门吗?
本世纪初,印度“争常”势头正猛。在印度看来,自己手握几张“王牌”:
作为拥有10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入常”诉求反映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名额地域分配不平衡的愿望。
90年代改革后,印度进入经济繁荣期,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之一。特别是2003年以后,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左右,增速仅次于中国。2002-200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达60%以上,成为推动印度经济腾飞的关键性部门。
印度向来不吝啬军费开支,是“二战”后第一个拥有航母的亚洲国家,至2000年,总兵力已达120万,是南亚地区各国兵力总和的2倍。
此外,为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印度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重要兵源国。
实际上,印度在向联合国推销自己时,一味放大优势,忽视了诸多问题,比如: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GDP“注水”备受争议。
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的。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受制于波动不定的国际市场,还导致印度在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留有诸多短板,严重影响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