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六天!中国就此逆转命运,美国也无能封锁!

作者:
2020-12-28 11:13:43

当时中国经济远远不如今天,总体科研经费非常有限,加入ITER就意味着至少要交100亿“入场费”,当时而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前景又极其不确定,因此加不加入非常难以抉择,反对声音实在是不少。

最终在2003年,在科技部牵头下,中国正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了ITER谈判。

在中国签署加入ITER谈判协议六天后,美国宣布重返ITER,韩国与印度也紧随着宣布加入。

据传,有参与谈判的科学家庆幸地说,要是再晚六天,中国可能就永远无法加入了。

但谈判仅仅是加入的开始,因为ITER是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你要付出多少与你能得到多少,比拼的是各国参与者的脑力与背后的科研实力,颇有点加入WTO谈判的意思。

科技部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道:

“2003到2006年的日历上,写满无数轮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

罗德隆带领团队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编制了一套与ITER组织机制完全契合的标准化项目管理体系。

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一颗螺丝由哪里生产,怎么运送到现场,经由何人,在什么时间安装,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标准记录,出现问题时,可以完整追溯,以确保在未来运行实验堆时,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所在。

因为这是次以平等的身份,从一开始设计这些游戏规则的时候就介入进一个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面对横跨几十个学科的可控核聚变工程建设问题,如何能在谈判中最大程度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吸收国际优秀科研成果,都需要加班加点去讨论清楚,不能一拍脑袋就上,否则一不小心真成光出钱的冤大头了。

这里只能感慨,没有从50年前就开始的努力,再有钱,面对核聚变,想伸手都不知道从哪摸起!

2006年5月,中国代表在法国爱丽舍宫签署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和《特权与豁免协定》。

2007年8月,由各方共同出资的ITER国际聚变能组织正式成立,参与各国分享技术,以采购包的方式竞标一部分设备与施工项目,最后以拼积木的方式在法国总装,费用按如下比例分摊。

然而,当ITER正式开建后,就命运坎坷,首先曝出费用预估不足,于是一度陷入停工,直到2010年才开建。

当初,法国之所以能成为ITER的工程所在地,主要是核能早已作为法国的主要能源,核电经验非常成熟,民众接受度很高,所以选址、民调、环评、拨款环节非常顺利,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