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弹快艇,028型更大的艇体自然是为了更先进的导弹服务。由于当时美苏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已经开始装备舰空导弹,虽然当时在研的上游一号甲通过263甲无线电高度表,计划把巡航高度从基本型的100-300米降低到50米以下,但超音速突防,仍然是此时国内新研反舰导弹不约而同的目标。
为了实现M2以上的指标,320厂在海防导弹领域长期的竞争对手——航天部三院同期研制的海鹰三号决定采用冲压发动机,但其研制过程并不顺利。320厂研制上游二号的思路,则是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在苏制P-15“冥河”这款冷战初期经典反舰导弹的基础上深入改进,以实现“凑合超音速”。
首先是气动上的修形,上游二号的弹径从上游一号的0.76米降低到0.54米,头锥由卵圆形改为尖锥形(使得弹长增加了0.18米,达到6.6米,这意味着21/24型导弹艇的发射装置,不经改装无法使用该弹——这是它后来“下家难觅”的重要原因)。尽管弹体的“瘦身”导致内部空间缩小(同时缩小弹翼面积,并采用镁合金铸造舱段减重),战斗部重量从512千克降低到365千克,但由于速度从M0.92提高到M1.4,其威力仍明显大于上游一号系列。
光是“瘦身削尖头”也不足以打破音障,上游二号的发动机一改过去的二级工作模式——一级推力1200kgF(用于起飞)、二级推力550kgF(用于巡航),改为只有一级工作模式,但推力增加到1400kgF;同时要求弹体下挂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在改用404复合药柱后,总冲从26.5Ts增加到75Ts。虽然这些改进的难度,看上去要比正在爬冲压发动机“科技树”的三院那边简单,但落实到工程上并不容易。
前面提到,当时上级的“省内为战”方针,具体到江西省内就是建立完整的海防导弹研制生产线;而随着大量经费精力用到兴建或改建配套工业上,“短平快”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很难实现。例如404复合药柱,是在航天部四院41所的技术指导下,由江西庆江化肥厂上马生产;在高温高湿的赣南地区,安全生产复合药柱并不容易,1971年12月底,庆江厂在试制药柱时不幸发生了爆炸事故,8人牺牲,多人受伤。
为了实现海防导弹从亚音速向超音速的跨越,320厂自身在工艺上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例如1973年10月,第一发上游二号弹体进行静力试验时,由于氧化剂箱裙边与端框的连接由焊接改为铆接时未经强度计算,导致加载到85%时连接铆钉因剪切强度不足而全部崩断。
在改用5毫米铆钉后,上游二号通过了静力试验,但就在此时,由于028型的雷达和辅机等多项设备未能过关,主机距离实用化也尚有距离,海军于1973年年底取消了028型及其配套任务研制。虽然没有明确上游二号是否属于“配套任务”,不过在1974-1975年,其研制进度的确慢下来了,同年12月,海军在320厂为051型导弹驱逐舰配套研制的海鹰一号J舰舰导弹设计审查会上,突然提出“上游二号要向固体化、小型化、超低空发展,不要求超音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