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邻居的印度,就只有让中国军队的“神秘武器”大施手段,灰溜溜地归还两座山头,其心肯定不甘。然而国防科研实力摆在那儿,现在印度军队没有“解药”,只能狼狈地“精神崩溃”了!
而印度的厄运还没到头,前几天印度没有参与RCEP,只成为“观察员”,有表达遗憾的,比如RCEP签署国的媒体。有掩饰不住庆幸的,比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等。
也有认为印度决策非常恰当英明的,比如印度的《印度快报》等。
无论哪种态度,在解释印度为什么不加入这一点上,观点是相同的:印度觉得在RCEP框架下,其优势的软件、服务等产业无法收获很大的利益,而孱弱的农业、制造业会受到冲击,最终使其沦为其他国家的产品倾销地。这个理由,印度政府自己也公开承认。
印度有13亿多人,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印度的农业极度落后,完全无法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现代化的农业竞争。
印度农业人口比重巨大,耕作方式相对原始。
在制造业上,印度的主要忧虑来自中国。印度制造业的保护主义色彩很重,原意是政府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没想到的是,印度的民族工业吃政策红利吃上了瘾,再也戒不掉,婴儿没能被扶持成成人,变成了巨婴,甚至是老巨婴。
既缺专门人才,又缺必要技术,还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果签了RCEP,印度的制造业很可能经受不住中国制造业的剧烈冲击。
不止是中国,就算日韩东盟的制造业,印度面对它们也力有不逮。RCEP的标准是高于印度与日韩东盟之间已有贸易协定的标准的,印度也担心承受不起放松这些地方进口后的影响。
不吹不黑,印度有制造业野心,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面对中日韩等国,如果没有关税壁垒,仍然是缺乏竞争力的。
RCEP是当前世界上包含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印度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它仍然决定放弃这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归根结底,是它不愿意承担风险。
这个风险从表面上看指的是对来自他国的行业竞争的担忧,其实往里面看一点,可能还包括印度国内利益集团的抵制。老巨婴舒服日子过惯了,怕站起来,是很常见的现象。
再往里深入一点,也不能忘了印度尾大不掉的种姓制度,没有经历过大刀阔斧社会革命的印度,其文化传统和生产关系对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阻碍太大了。
换句话说,印度要想真正从RCEP中获益,需要进行痛苦的国内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光开放,确实会如印度担心的那样,沦为一块肥肉。印度最终决定不签署RCEP,本质上是下不了决心在国内推进必要的深度改革。
我们的选择,正好与印度相反。
改革与开放必须是相辅相成的。要改革,才能开放。要开放,必须改革。
中国近四十年来、甚至七十年的发展道路,都符合这一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