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用一生的曲折换来了这个惨痛教训。
孙中山常年在海外活动,对“黄祸论”其实非常清楚。
当时,与孙中山密切交往的美国军事顾问荷马·李亚(Homer Lea)就是一个“黄祸论”者,只不过他更加视日本为主要对手。
此外,在1901年到1924年之间,仅《孙中山全集》就记录了10多位外国记者就“黄祸论”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的提问。
一个美国记者甚至直接表示,如果孙中山实现了自己的革命抱负,将会酿成真正的“黄祸”。言下之意,中国就活该弱小呗。
在这种压力下,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也受到了“黄祸论”影响。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对西方不断解释为什么中国不会成为威胁,宁可走和平路线,对北洋军阀妥协,也没有组建革命军队,不希望坐实“黄祸论”。
孙中山想让说服西方人,中国人爱好和平,不是封闭排外、侵略成性的民族,甚至主动表达通商开放、保留不平等条款,希望得到欧美国家的善意回应。
这够称得上“绵羊式外交”了吧?然并卵。
北洋军阀时期,俄国、德国、日本的侵略殖民化动作变本加厉,孙中山只好警告列强不要逼人太甚,还表达了中国要加强军备的观点,但却依旧秉持“和平主义”,不敢太刺激“黄祸论”,连“二十一条”都没怎么激烈抨击。
直到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却沦为了列强瓜分的战利品,甚至被架上了“共管”的案板上的现实,才让孙中山正视“黄祸论”的根源是西方中心主义与白种人优越感作祟,根本不可能妥协,于是开始不断呼吁发展实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创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只可惜还是晚了,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
此后的中国革命者,再也没有对任何列强抱过任何幻想,坚持独立自主的斗争,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如果说,百年之前,羸弱不堪的满清、混乱的民国讨不了各国的欢心,今天为全世界提供质优价廉的工业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甚至帮助美国、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难道就能讨得欢心吗?
不可能,因为西方人心中的“黄祸论”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而总是以种种方式,从各个角落冒出来,更加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