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勿谓言之不预也!人民日报刊发<告台湾情治部门书>》,署名是:安平。
紧接着,几乎所有官媒都转载了这篇评论,宣传面之广非同寻常!外行人可能不了解我们社评之外的东西,经过我之前的普及,大家可能了解最多的就是笔名。
比如,“任仲平”、“国纪平”、“钟声”、“郑青原”、“仲祖文”、“皇甫平”等等,都有不同的含义。
安平,也是个笔名,跟上面几个一样,属于特殊笔名,背后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弦外之音的。
一般来说,一个笔名负责一个方向,比如钟声,都是针对国际评论,都是对外的。
这个最新的“安平”,很明显,负责的方向,就是两岸关系。从笔名字面意思看,等级应该最高。
再看“外交”辞令。
它也有一套专门的话语体系,不了解可能不清楚它的含义。而这次的评论是什么?勿谓言之不预也!而且,放在了标题开头,再次醒目的强调了一遍。
表达态度类:
1. 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我们朋友间碰了一下;
2. 我们赞赏——同意其中一部分;
3. 我们尊重——不是很同意,但不想提意见;
4. 我们持保留态度——不同意,看发展;
5. 双方坦率交谈——说了很多,但谈不拢;
6. 双方交换了意见——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等等
警告类:
1. 不要惹是生非——你们别挑衅哦,我会拔刀子的;
2. 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已经拔出刀子了;
3.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会报复,刀子还是毒药看着办;
4.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的友善走到了尽头;
5. 拭目以待——最后的警告,别乱动了;
……等等
这个有什么含义呢?勿谓言之不预也,中国的外交术语,也是中国最严重的外交警告!近现代以来,中国通过外交部、新华社或人民日报等形式的纸质媒体在关键时刻运用此术语,使其被赋予了独特的的政治敏感性。
“被广泛视为其动用武力”: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28天后,即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战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