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好的文科生仅从字面论述中就能看出基辛格的语言漏洞:任何国家大力提升军备的出发点,都是为应对战争而准备的。如果没有大规模战争的风险,有谁愿意把有限的财政实力向不具备直接经济效益的国防工业倾斜?
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八十年代,我国对外部形势的判断是局部隐患,而整体趋于和平发展,于是做出了国防工业发展让步于经济建设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这一时期,很多知名的军工企业装备类订单下降,转而全面进军民用工业品的生产。比如前些年广为人知的长虹电视机,其生产商就是以国防工业电子为主的长虹军工。
我们国防力量建设真正达到西方眼中军备竞赛条件的时间,大概是2012年前后,标志性事件为首艘航母辽宁舰的服役。
而当时的外部环境是中国工业产值全面超越美国后,奥巴马政府全面调整对华政策,在重返亚太战略和CIA等情报部门的积极介入下,中国周边形势急剧恶化,战争风险陡然升高。
根据因果关系看,正是因为严肃看待战争的“因”,才导致军备竞赛的“果”!
翻阅很多西方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料后,戎评发现,欧洲各国对战争的爆发一直保持着必然性,唯一没有预料到的则是工业化战争带来的代价超出了各国的承受底线。
当然,从后世能够以高屋建瓴之势纵观全局的角度分析,一战的爆发也并非基辛格所说的偶然,而是必然发生的100%事件。原因并不复杂:当事国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英国凭什么能成为工业文明的第一大霸主?
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