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点,其是在于“投入”与“产出”。简单说其实就是,在西方资本社会,资本政府轮替频繁而没有连贯性,因此往往追求的是“花最少的钱,达最好的短期效果”。
从表面上看,西方疫情期间豪掷千金地给全民开放现金补助渠道,是一个巨大的财政支出,但事实上欧美各地区整体的区域人口较少、人口规模和密度都相对较小,再加上实际实行过程中“不是所有人都能领”和“不是所有人都去领”的客观因素存在,因此其现金发放的规模比我们想象中的“全民发放”有着很大的出入。
层层折算之后,这种疫情现金补贴的支出其实也不算少,都是以“亿”为单位的,但这样的支出要远比举国封锁、停班停课、全方位投入防疫、大规模投入填补社会发展漏洞来得“实惠得多”。
简单说就是,为保住人命而停班停课、全力投入社会救助的社会支出,远大于简单的现金发放,只不过后者表面上“更好看”而已。
我们做下换位对比可能更能理解这里面的差异性:假设中国当初没有全方位投入抗疫,既不全面封锁,也不全力救治。在有大量民众病亡的情况下,政府只吊儿郎当地在街头摆几个救济点发放食物,再开放几个发现金的补助窗口,后来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我想,看到这里,也不用我多做解读了。
我们并不是说西方政府发钱不对,各有各的模式和社会特征,但你别拿西方那套模式来中国秀优越,甚至搞不怀好意的挖苦和诋毁,这不仅是蠢,还是坏。
其实中西方社会的这种处事差异是长期存在的,不仅仅在新冠肺炎的防控过程中出现,这些网络吹手和公知在围绕这方面的“对西方的鼓吹”和“对中国的挖苦”早已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就是围绕“扶贫问题”展开的舆论灌输。这些年来,总有一些“立场鲜明”的网络大V,都在不停鼓吹西方对底层困难户的“发钱伟绩”,在他们眼里欧美政府对底层发钱是“高等社会的高福利”,而中国的扶贫不算是“福利”,原因是没有动不动就“发钱”。
可稍微有点知识储备,肯动脑子想的人都知道,直接“发钱”才是最简单和不负责任的做法,人之所以穷困,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缺钱,而是因为缺机遇、缺志气、缺环境条件,直接“发小钱”改变不了这样的处境,更改变不了阶级。
所以,这几年被“漂亮国吹手”贬入地的中国,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