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三十年前中国人过得比印度人和东南亚人还要穷困。但中国的穷困和印度与东南亚比起来有着最本质的区别。中国当年的穷困奠定了今天我们富裕的基础,而印度和东南亚当年的短暂繁华则奠定了他们今天的凄惨和衰败。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一直在苏联的阴影下生存,当时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科技储备,国内生产生活所需的化肥等工业制成品几乎全部依赖从苏联。人在屋檐下,就不得不低头,所以当时尽管连我们自己都吃不饱饭,却还不得不把食品源源不断地送往苏联还债。经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中国当时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工厂?为什么不?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刚刚赶跑了侵略者的中国,我们几乎是在一片废墟当中重建家园。建立现代化的工厂需要几十种不同的工业体系,涉及几百种科学技术领域,需要几百万种零部件,和上千万的产业技术工人。
而在当时的中国,我们连个像样的学校和工厂都没有,谈何容易?不仅如此,独立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摆脱依赖他人受制于人的命运,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实力。正如奴隶主不会允许自己的农奴自立门户单干一样,苏联也不允许中国自立门户单干。从中国开始自己的五年计划之后,中苏关系就一度紧张,20世纪60年代苏联不仅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更制定了用核弹摧毁中国建设之路的毁灭性的打击方案。很多年以后当我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无数次感到一种锥心刺骨的疼痛。
我们的父辈究竟是如何支撑过那段艰难岁月的?当年那些穿着黄胶鞋和手拿半自动步枪的解放军在面对苏联势不可挡的坦克洪流面前是怎样保持斗志且毫无惧色的?
为什么在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背叛中国逃往苏联之后,剩下来的人还那么坚强地选择战斗,选择直面自己的命运,选择和中国站在一起哪怕明天就被坦克碾碎,哪怕明天就在核爆下化为尘粉。
后来我在读共和国历史的时候,看到了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写的一段回忆录,解答了我的疑问。“1986年,两弹元勋邓稼先由于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渗血,已经达到无法救治的地步。
当年核弹试爆时,中国还没有能力对科研人员进行基本的身体保护设备,邓稼先作为总指挥,曾在沙漠里和战士们一起寻找没有爆炸的核弹重要部件,找到把这个关键零件抱了回来,全然顾不上零件上已沾染的核辐射,以至于身体机能受到了严重的致命毁损。
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杨振宁曾经去医院探望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杨问: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邓:“十块钱。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邓稼先撒手离开人世时,他的身体只剩下了皮包骨头,他生前最后一张和夫人的合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几乎空空荡荡的袖管,但他的脸上依然洋溢着一种自信的微笑,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希望。
正是这样如风中摇曳烛火般微弱的点滴希望之光支撑着那一代中国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的希望之光终有一天也会亮如白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