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1作为航空工业集团自筹资金立项的中型五代机技术验证机项目,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沈飞/沈飞所一开始便将“一机多型”作为该项目的核心概念,其中就涵盖了舰载战斗机型号。
从首飞之后的几年来看,沈飞所/沈飞在不断的科研试验和研究中,不断推进歼-31技术验证机项目向前进,新技术不断投入,使得歼-31项目在气动设计、整体布局、航电技术等方面不断优化、不断升级,根据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公开的计划,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将于2021年首飞,而歼-31作为技术验证机“转正”,技术上已经成熟,可谓正当其时。
歼-31新发或到位
从歼-31爆出的最新试飞图片来看,其发动机机尾加力状态下喷射的尾焰与此前的歼-31有明显区别,这或许表明歼-31技术验证机已经换装了新的发动机——这就是WS-13E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
相比早期使用的俄制RD-93发动机,WS-13可靠性更高、油耗相对更低,技术性能也略有提高。对于歼-31而言,早期使用国产发动机WS-13E,有利于其实现量产。而如果要充分发挥歼-31的设计性能,恐怕还得等待新一代国产中等推力发动机WS-19。
歼-31“腿短”吗?
目前外界对于歼-31有相当多的质疑,首当其冲的就是其作为中型机,在航程、作战半径上不占优势,如果要上舰,这会是一大短板,会缩短航空母舰航空作战的控制范围,削弱航母战斗群的制空/防空作战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这一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作为中型机,歼-31经过1.0、2.0时代,方案改进、技术更新,从早期较为单薄的身板发展到现在身材较为“丰满”,表明其在内油设计上“加码”,非常重视歼-31的航程指标。
如果与尺寸接近、气动布局类似的F-35A相比,歼-31的外形比“丰满”的F-35A更苗条,其浸润面积显著小于F-35A,考虑到歼-31机长比F-35A要长上将近2米,这意味着歼-31的长细比要明显大于F-35A,无论是长细比还是浸润面积数据,都表明歼-31的升阻比要高于F-35A,飞行中阻力要小得多,这一方面是源自歼-31所使用的双中推在推力数据上比不上F-35A的F135发动机,另一方面也表明,歼-31升阻比更高,这在获得较大航程数据上比较有利。
从最大起飞重量数据来看,歼-31从早期典型中型机25吨,到后期“丰满”之后提升到28吨,这3吨的重量可以推测很大程度上分配给了内油,根据F-35A的空重13吨,内油8吨的数据推测,歼-31的空重可能小于12吨,考虑到战斗机载荷燃油和武器基本对半的规律,则歼-31的内油也有8吨左右。
8吨的内油,虽然比F-35A稍低,但考虑到歼-31比F-35A更高的升阻比,要达到2016年航展上展出2.0版本技术验证机时的1250千米作战半径的数据应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