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大的战争往往招致无数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但人类为什么还要战争呢?
德国社会和政治学家奥本海默(Franz Oppenheimer)在论述国家的起源时,总结出了两种方法,即经济方法和政治方法,前者通过人们都可以接受的“交易”方法,或者“契约”方法,而后者则倚重“权力”和“力量”。
奥本海默本人则倾向于政治方法,因为经验地看,从人类开始产生以来,政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从原始部落到近代国家,暴力是国家起源和发展的永恒来源。
近代商业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化开始之后,人们对战争的根源和如何避免战争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
其中,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为国家的发展寻找到了最有效的经济方法。
斯密认为,国家通过“劳动分工”和贸易就可以致富和积累财富,而无须通过战争和掠夺。
斯密之后,李嘉图(David Ricardo)则进一步发展出“比较优势理论”来论证经济方法的有效性。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
马克思最为典型,他认为近代以来的战争,无论是内战还是国家间的战争,简单说就是资本主义扩张的自然结果。
在一个社会内部,资本主义造就了阶级分化,导致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极端一些就是内战;在国际层面,资本主义导致了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极端一些就是战争。
经济因素可以遏制和避免战争这一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传播。
用经济史学家熊彼特的话来说,如果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可以预期,民族主义只是人类远古野蛮兽性的一种遗留物,终究会消失。
经验地看,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是人们看到战争的残忍性和经济上的毫无理性。战争没有赢家,人人都是输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第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经济整合。经济整合从欧洲“共同市场”概念开始,扩展到其他各个地区。西方各国市场的整合及其西方市场向其他非西方国家市场的延伸,有效地把有关国家连接在一起,促成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