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发射场所在的西昌,那时候并没有机场和高速公路,想在72小时内往返上海是异想天开。
一群人只能抱着应答机,深夜往就近的成都一家科研所奔。
“颠簸了四五个小时,都是怀里抱着的,防止车的震动(损坏应答机),像个孩子一样保护着。”
这个画面,有几分神似林冲夜奔,为了纤纤一缕信念,几个人整整72小时都没合眼。
检修4次,才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4月14日凌晨4点,应答机终于赶在发射前被安装好待命。随后,卫星终于发射。
接下来的3天里,科研人员密密麻麻地挤在操场上,伸长了脖子仰望着日渐漆黑的天空,就盼着接收机上能有一点响动。
但直到4月17日白天,接收机还是波澜不惊地“审视”着一群熬白了头的年轻人。
难道,注定要不了了之?
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
晚上8点,接收机终于传来了第一组信号!
距离国际电联给出的作废时间,只剩下了4个小时。
所有人都在操场上欢呼雀跃,拥抱喝彩,只有一位老人悄悄落了眼泪。
他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杨长风。
“一说起这个场景来,我就要流泪。”
时至今日,这位老人都不能忘记那天的激动的心跳。
中国卫星上天了,意味着中国在太空的合法权益终于保住了!
之后,中国保持每年好几颗卫星上天,还有一次冒雨发射,颇有雷打不动的意味。
2018年,发射15颗卫星的中国,在世界看来,就像是开了挂。
数量上奋起直追,质量上也不甘示弱。
2018年,从核心元件到一颗螺丝钉,中国不再假手于人,全部靠自己!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这是个应该载入史册的日子。
最后一颗北斗组网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我们的导航系统,最后一块拼图,凑齐了。
有他以前,美国如果关闭GPS,世界会陷入一片混乱。
有他以后,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