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的互动无法回避美国或者说美日同盟之因素。安全同盟关系是东京和华盛顿实现各自目标和雄心壮志的主要工具,其中许多目标和雄心壮志有悖于中国利益。
就域内和域外安全方面,中日也存在分歧。中国学者指出,日本不仅指望美国和双边安全条约来推进其海洋利益,它还在亚洲各地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看起来像是一个反华联盟。在区域内,日本虽然无法提供军事力量和安全承诺,但以推广无形的公共物品为替代方案,比如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作为束缚地区关系的粘合剂,安倍曾经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倡议本质上是价值观外交。日本试图以价值观凝聚地区力量外,还与中国在南海的竞争对手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以阻碍中国的雄心壮志,例如通过直接和间接干预两种形式加强与部分东南亚国家舰船互访,人道主义援助,联合演习以及为当地国家提供人员培训、巡逻艇援助等。近年来日本不断扩大其对安全和相关责任的定义,这反过来又将东京拉入中日两国利益交汇碰撞的遥远水域。印度洋已成为一个新的海上竞争中心。
从深层次方面来看,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强化了其进攻性海洋意识,这种海洋意识从历史经验中产生,也许是决定中日海上关系未来走向的最具决定性的观念变量。有中国学者认为,“日本岌岌可危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本海洋战略的进攻性。日本列岛位于欧亚大陆外围,被挤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这些岛屿缺乏战略深度和自然资源。这种‘地缘政治缺陷’在日本人心中培养了一种近乎极端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深深的焦虑使日本倾向于采取进攻手段。换言之,日本人从性情上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总的来说,中国方面对日本海洋观念、海上自卫队构成、优势与短板进行过深入研究,涵盖政策、战术乃至技术细节。他们认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具有发展失衡的结构性缺陷,例如日本海自把反潜战和反水雷列为优先任务,登陆作战能力不足,后勤保障能力薄弱(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以牺牲后方支援为代价,偏重前线作战能力),简而言之,过度服从于美国的作战需求。同时他们认为中国海军拥有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有能力在东海或钓鱼岛的海空冲突中一对一击败日本。
这些研究描绘了一个严峻的甚至是可怕的未来。中国学者对日本如何应对中国在海上崛起做出了极为负面的估计(这种估计不仅是预测,其实也是日本所作所为的合理总结。)
从现实角度来看,日本和中国在一系列可能导致海上冲突的争端和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其中最突出的是两岸僵局,这是一个典型的海上问题。中国担心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干预,一旦对台湾发生战争,美国将从部署在日本的海空基地向交战区域投送力量。从地理位置上讲,“要把日本的安全与中国台湾的安全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日本西南诸岛的南端,离台湾岛东北海岸只有110公里。”
此外,近年来中日在钓鱼岛、东海专属经济区(EEZ)划界、2013年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ADIZ)以及资源开发等问题上已经出现了摩擦。这两个经济巨人横跨在彼此的海上航道上,这是两国繁荣的重要商业动脉,这些生命线容易受到攻击。海上贸易是日本如此关注南海争端的原因之一。
对美日同盟的启示
来自中国专家的观点传递了一幅充满挑战的图景,是对美国和日本指挥官自满情绪的强烈警告。冷战时期苏联海军形成对英国海军压倒性优势,为地区格局和美军的全球部署提出严峻挑战,如果美国忽视中日海上权力的强弱转换,无法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可能最终削弱美日同盟的威慑力。为了避免意外甚至失败,美国和日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采用新的作战概念、部队姿态和能力。换言之,这种转变既需要物质上的转变,也需要思维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