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许多中国学者看来,权力转移以及由此而来的影响力争夺,只能部分解释这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海上竞争态势。除了权力转移,日本因其“失去几十年”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其地缘战略地位,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其域内和域外战略,以及日本特殊的战略文化,促使中日进行激烈的海上竞争。
在上述结构性因素里,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可被忽视。当中国战略家们评估他们的海洋未来时,必须直面一个被包围的幽闭环境。环绕欧亚大陆东侧的“第一岛链”就像一座长城,美国和日本守卫着哨塔,岛链禁锢了中国海军自由进出太平洋。因此,用路障比喻岛链的恰如其分。
第一和第二岛链的共同特点是日本的突出地位。对欧亚大陆国家来说,日本不仅是通往太平洋的“大门户”,而且对亚洲国家向海洋方向发展经济和军事行动能力起着“巨大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在防御端,也在进攻端起作用。
中国海军的官方手册明确将美国在亚洲的首要地位归因于美国在这两个岛链上的前沿存在以及对这些岛链周围水域的控制。正如《手册》所述,“二战后,美国控制了整个菲律宾海域,并通过建立一个双层的‘岛链区’,开发了该海域东西两侧的两个岛弧。”
除了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也形成了一系列狭窄的海域和咽喉要塞,中国的商船和军用船只必须经过这些通道才能到达太平洋的开阔水域。日本坐拥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对中国的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它赋予了日本及其盟友美国重要的战略筹码。此外,琉球群岛还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军事力量的主要集结地。中国上海、杭州和厦门等城市距离琉球群岛不远,而美军可以从那里监视或封锁大隅海峡和宫古海峡。美国和日本在琉球群岛的进攻能力及其对中国利益的威胁,反过来又迫使中国发展军事手段,突破障碍,确保进入西太平洋。
除了地理因素制约外,有争议的历史也强化了中国方面对日本作为第一岛链“北方之锚”的观点。1950年美军对朝鲜战争的干预就是以日本为后方展开的,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第七舰队的插手导致中国大陆与台湾岛长达数十年的割裂。上世纪60年代,美军B-52从冲绳起飞轰炸北越,在1995-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克林顿派遣的两艘航空母舰其中一艘来自横须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海军及其在日本的基地部署一直提醒着中国的地理困境。此外,过去20多年来,美军对华抵近侦察和监视任务的舰机很多部署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