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承接世界产能大转移,开启了“8亿衬衫换一架大飞机”的劳动密集型时代。
进入21世纪,以组装、代工为特征的大家电、ICT产业,在惨烈的竞争中,带领中国迈向资本密集型时代。
最近十年,以高铁、5G、互联网为代表,中国企业开始在技术创新上,崭露头角。
尤其互联网行业,在人口红利的推动下,逐渐摆脱早期的跟风、模仿,并以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引领世界。
在此过程中,崛起了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一批世界巨头,推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
但这种基于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的创新,基础并不牢靠。缺乏底层技术的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依旧被动。
中兴、华为被禁后,马化腾在一份人大提案中,忧心忡忡写道:
“没有基础的核心技术,即使你应用建得再多,也是沙滩上的高楼,根基不稳,很有可能一推就倒。”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上,底层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力量。
1927年,在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以爱因斯坦、玻尔为代表的一大批天才,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数十年后,这个在当时鲜有人关注的会议,永久改变了人类历史,激光、半导体、核电等行业由此得以催生。
也因此,国家实力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拼的是底层技术。
1894年,美国经济第一次问鼎全球,但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全球科技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它才开始领导世界。
在中国,任正非无疑是最早认识到底层技术重要性的企业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