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相被剥开:血淋淋的,莫迪也无能为力
1962年,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造访印度。
对奈保尔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他的先祖以契约工的身份,于19世纪被送到大英帝国的种植园劳作。为了摆脱印度农民逆来顺受的古老习作,移民到新世界,是他们一心所向往的。
到了奈保尔这代,因出生于20世纪的大萧条年代(1932年),周遭哀鸿遍野,失业严重,整个世界仿佛牢狱,让他四处碰壁。
奈保尔在其著作《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写道,我先人为了生存而离开的那个印度,成为我心中最可怕的地方,这个印度有别于我从报纸书籍中读到的印度,它就像是盘踞在心头的恶魔。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印度。这第二个印度是独立运动时期的印度,伟人辈出的印度,也是拥有伟大文明和伟大历史的印度,当奈保尔们处于种种困境时,是这第二个印度让他们得到慰藉。
抵达印度后,奈保尔大失所望,当时的1962年,尽管有了5年计划,全民选举已成事实,但肮脏的街道,被种姓撕裂的人群,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贫穷在印度成了一个浪漫的概念,它在人们心中激起虔信和凄美的哀愁,成为摒弃物欲和现代文明的手段。
在奈保尔心灵深处,涌起了强烈改变印度的愿望,但他身为一个舞文弄墨的英国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写写文章而已。尽管他凭着一手好文笔,最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有一个12岁的印度小学生,与奈保尔拥有类似的心情,他的名字叫——莫迪。
1962年的中印战争,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印度第七旅,被中国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被活捉,短短1个月内,印度的6个旅全部报销,成了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肥料。
被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安德鲁斯说,这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歼灭战,我们在韩战中曾多次领教。
一时间,印度举国惶恐。
在中印战争的第二年,年仅13岁的莫迪,向其父提出,希望能去读青年军校。
莫迪的父亲是个小商贩,经营着祖传的一个小杂货铺,后来又在火车站附近开设茶水摊,兜售那种数十种调料秘制、元素周期爆棚的奶茶。
继承家族的奶茶事业显然不在莫迪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十来岁时就参加了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RSS)。这是一个十分狂热、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印度教团体,在二战时,曾以希特勒为公开崇拜对象。他们训练青少年使用棍棒、匕首等武器,从事打架斗殴乃至暗杀的暴力活动。
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里,莫迪一头白发,络腮胡须,戴一副细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其实是个狠角色。有媒体说他,走起路来像个摔跤选手,而莫迪自己也曾炫耀过他发达的胸肌,仿佛美国动作明星施瓦辛格。在外交场合,莫迪与人握手,劲道十足,人称“铁钳”。有一次,莫迪跟英国王子威廉握手,在后者手上留下清晰指痕。
据说,莫迪的“大力金刚指”,就是得益于少年时的RSS组织训练。
就在莫迪加入RSS的前后脚,有一个RSS成员暗杀了被称作“圣雄”的甘地,引起轩然大波,为此,RSS组织被列为非法。
国有国法,帮有帮规。
作为RSS的成员,莫迪必须食素,不沾烟酒,且终身不娶。但是问题来了,早在莫迪3岁时,父母就给他订了娃娃亲,对方是邻村的女孩贾苏达。
一边是硬派帮规,一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搞得莫迪非常头大,他索性先成婚,再离家出走。在出走前,莫迪暗示纯情女孩贾苏达,自己是RSS成员,不能有儿女私情,更不能真正组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