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危急的1982年,钢铁产业、汽车产业、制造业失业率分别高达29%、23%、22%,6.6万家企业倒闭,超过1000万人失去工作。
俄亥俄州的农民们开着拖拉机围住了美联储的大门,示威抗议要求裁撤美联储,处理沃尔克。
极夜的至暗时刻,东方现出了熹光。
1982年的初冬,在沃尔克近乎于偏执的坚守下,复苏的“拐点”悄然出现。
在计程车上,沃尔克看到司机正在读一本书《怎样从通胀中得利》,沃尔克不悦的问道:怎么读这样一本书呢”?
“哦,这本书啊,因为它很便宜,标价10.95美元,现在只卖不到2美元。”
沃尔克终于能松口气了。
此时,通货膨胀率降低到了5%之下,严重的通胀第一次看到了被控制住的可能。
看到这一积极信号,沃尔克火速调整了利率。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加息而是降息了。
久旱逢甘霖的股市在第一时间嗅到了春天的味道,道琼斯指数回弹超过20%,再次突破1000点。
而距离道指1972年11月首次破千,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时间。
在这10年中,美国以牺牲经济的方式,终于遏制住了通货膨胀,遏制住了美元超发。
1983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2%,GDP增长率则达到4.5%。
美元价格持续上涨,国际游资大量重回美国,国内资金也从通胀的日用品中转移到股票、基金、地产等资产中。
国内的经济恢复再加上高利率带来的价格上涨,美元重新恢复了国际信誉与活力,与非凡的信誉所绑定,再一次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坚挺的“美金”,高增长+低通胀+强美元,一段长达25年的大牛市缓缓打开序幕。
1983年7月,沃尔克顺利连任,在面向市场金融高管做的一份公开调查中,77%的人都希望沃尔克继续执掌美联储。
多年之后,当索罗斯回忆里根任期内创下的经济奇迹时,极尽溢美的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名词:里根大循环。
沃尔克是如何做到点石成金的?
在控制通胀与经济增长这道单选题中,沃尔克坚定不移的选择了控制通胀。
他认为只有货币价值稳定了,市场运行规律才会恢复,财政政策才会起效,银行、企业家、消费者才会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否则货币贬值带来的恐慌性压力将使一切调节手段失效。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这样解释:当以通胀刺激带来的经济增长无法跟上资产贬值的速度时,通胀和货币贬值交替恶化,直至人们对货币完全失去信心。最后的下场就是国币失去价值储蓄功能,人们转而开始以外国货币交易,甚至是以货易货。
收紧流动性对经济的伤害,是立竿见影的。
而宽松政策积压的通胀压力,是长期显现的。
对内控制住通货膨胀率,对外控制住汇率,这是美联储的首要目标,而经济增长、失业率、信贷等等这些国内指标,美联储并不对对其应付主要责任。
换言之,美联储并不对总统先生的政绩负责,而是对一个强大的,稳定的,符合国际秩序需求的美元负责。
总统着眼解决问题的周期最长不会超过四年,而沃尔克是真的把美元的价值与信用,当做毕生捍卫与维护的对象。
所以,这注定了沃尔克对美元长期价值的坚守是一场与为世界为敌的战斗。
这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决绝的勇气,更需要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