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北斗“收官之星”推迟发射真相:关键的七天七夜

作者:
2020-06-29 09:53:43

其次,精度不够。GPS包含军码和民码两种信号,二者精密级别不同,前者是毫米级别,后者是分米级别。2000年以前,美国军方对GPS发布的民用信号进行干扰,为的是降低民用信号提供精度,保护美国信息安全。

在此背景下,本着先区域、后全球的发展规划,我国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具体的技术上,难题迭出。

比如,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这是世界各国必争的宝贵资源。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早已占去了80%的“黄金导航频段”。

直到2000年,我国才在国际电联组织争取到了暂时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但是,《无线电规则》对卫星频率和轨道做的充分解释和分配方式中有一条规定,7年内申请者必须使用该频率。

时间相当紧迫!

2007年4月14日,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终于起飞,4月17日传回了信号。

这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最后期限仅剩不到4个小时。

原子钟难题也曾是一大障碍。

导航卫星上的原子钟,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进行计时。稳定的电磁波协同精密的仪器为卫星导航提供精确的时间测度。它能精确到什么地步?举个例子,哪怕从恐龙灭绝时计时到现在,误差也不超过3秒。原子钟因此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

我国曾试图从国外引进铷原子钟,遭拒绝后开始自主研制。

1997年,科学家们对铷原子钟的寿命、可靠性和卫星环境适应性等完全没有概念,只能反复试验、改进,以此寻找最佳答案。比如,铷原子钟的核心部件微波腔,直接决定原子钟信号强弱,团队不断尝试,用时一年多研制出开槽管微波腔。

此外,团队还发明了一种新型铷光谱灯,克服了限制铷钟寿命和卫星环境适应性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