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我们国家的扶持力度堪称地表最强,不仅顶住国内外的压力,给新能源车发放高额补贴,还在一二线城市扛起了绿色车牌免摇号的大旗。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扶持力度,首先是为了能源安全,中国每年自产的石油都不够消耗的一个零头儿。但用来发电的资源有的是。每多一辆新能源车,国家就能少一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其次,是新能源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天赐良机。当年,我们的车企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想着奋起直追,攻坚克难,在产品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通过价格优势,杀出一片天。可是在汽车行业里,这招却不怎么好使。
在那遥远的九十年代,ABS(防抱死系统)在中国还是个高大上的东西,有这个配置的车会在车尾特别标示出来以显示自己的高级。由于这东西对提高驾驶的安全系数确实有帮助,我国在相关法规里早就把ABS定成了标配。但是因为技术被欧美封锁,规定了也没法认真实施。直到国家十五规划把ABS定成了重点发展的项目,才有几个企业凑钱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付出了天价研发成本以后终于鼓捣了出来。
眼看中国人搞出了自己的ABS,欧美车企竟主动降价。ABS是1936年就有了的技术,高额的研发成本在人家那儿早就被摊薄回本。而中国企业这边呢,不自主研发就受制于人,自主研发又收不回本钱。在中国车企的努力下,消费者倒是受了益——买进口车便宜了。可砸钱搞研发的中国车企找谁说理去?
无数类似的故事让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才是颠覆一切规则和旧有秩序的武器,不能重新制定规则,就永远被人倾轧!
新能源车的出现让中国的汽车产业看到了重新洗牌的曙光。
2018年之前,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可以形容为慈母模式。只要有心搞新能源汽车的,都是祖国母亲的好孩子!结果一些野蛮生长的企业找到了作弊的窍门儿——拿完补贴拆电池,换一辆车装上去,再去领补贴,如此拆完了领,领完了拆……
由于政策和补贴向高续航能力的电池技术倾斜,2018年12月以前,我国发生新能源车起火事件超过40起。如果光是起火也就算了,问题是这玩意儿有时还会爆炸。
另外,充电基础设施配套也不完善。充电桩利用率只有12%的同时又有很多的地区找不到充电桩,缺乏与闲置问题并存。各家商业运营充电企业各玩各的,充电终端不兼容,用户充电操作体验很差。
2018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开始从慈母模式向严父模式转化。一方面是补贴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严格管控新能源车的生产资质。但是这次转化最重要的标志,要数这一年,中国人民迎来了特斯拉。
从慈母到严父模式的转变,终于把满脑子浑水摸鱼的投机者们赶出了电动车的圈子。对于那些真想做出优质新能源车的中国企业来说,能够就近和特斯拉这样的高手过招儿是一种机遇——最后留下来的企业,才是能拉到“上甘岭”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