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林德·辛格军长的军旅生涯早期,主要活跃在印巴查谟-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LOC)及东锡金分水岭沿线,因擅长处置特殊情况而获得提拔,然后担任驻北克什米尔的一个步枪营的营长。
后来哈林德·辛格的人生好像“开了挂”,也有人说他在印度外交部和国防部受到高层的青睐和支持,所以他被安排进入国防参谋学院深造,出来后相继担任印度国防部军事情报局局长、军事行动局局长、行动后勤与战略行动局局长。
2011年,他当上联合国刚果(金)维和部队的旅长,还和中国维和军人共事过。在刚果(金),哈林德·辛格不得不用少得可怜的维和部队,去隔离多达五国武装势力,还要制止地方民兵抢劫,表现的中规中矩。
根据和哈林德合作过的欧洲军官回忆,这位印度籍军官“很会为人处世,更像个外交官”。在维和任务结束后,哈林德回国又出任第8山地步兵师师长,长期驻防与中国接壤的拉达克地区。
可能是因为长期在边境驻扎的原因,哈林德满脑子里充斥“强邻等同强敌”的思维,信奉德国宰相俾斯麦的一句话,“只在乎别人的实力,而不是意愿”。
2010年,哈林德公开发表《印度新兴陆战理论和能力》一文,里面居然提到“从中长期看,印度军队必须做好与强大邻国对抗的充分准备”。正是基于这一思维,哈林德上任后,积极加强14军在拉达克的前进部署,为现在的对峙事件埋下伏笔。
从这个第14集团军来看,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新的部队。
在1999年卡吉尔战争之后,印度国防部门立即在拉达克地区开始着手军事基础设施和战备力量的建设,并在列城驻扎了一个新的集团军(第14集团军)。在此之前,驻扎在斯利那加(Srinagar)的第15集团军负责防守拉达克的责任。
有人说,第14集团军的出现,与印度对周边形势的认知密切相关。说白了,就是组建一支专门针对中国的部队。军部就设在拉达克首府列城,控制锡亚琴冰川直到楚舒勒山口的高原地区。
第14集团军,在印度陆军中也被称为“火与怒”军团,总编制约5.7万人。下辖第3步兵师,第8山地师,一个独立的“锡亚琴冰川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预备役步兵旅。第3步兵师有三个步兵旅分别驻扎在Tangste、凯里(Kairi)和道拉伯格玉尔地(Daulat Beg Oldie)。在道拉伯格玉尔地的步兵旅也有一个坦克团。以及配备30架直升机的陆航中队和4架“苍鹭”无人机的无人机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