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类似的是战斗机的飞控软件,那几十万行的代码不只是靠程序员码出来的,而是一次次仿真验证、风洞试验、试飞、极限测试、部队反馈,一次次安全事故、甚至摔飞机,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十几年时间才最终优化完善的。
如今是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的时代,一切成规模的制造和建造,小到数控机床加工一颗螺丝,大到航空母舰的建造,都离不开工业软件。
可以说,工业软件就是现代工业的大脑,是工业文明的结晶。
这个现代工业的大脑,恰恰是中国制造的短板。这不仅仅是被别人卡住脖子,而且是被人占领了脑子!
其中EDA尤其严重。
3、我国EDA的发展与困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对工业软件的认知几乎是零。
伴随着昂贵的IBM大型机、VAX小型机、Apolo工作站的引入,随机附带了一些CG、CAD软件,工业软件算是第一次进入了中国。
从“七五”到“十五”(1986-2005),国家对于国产自主工业软件一直是有扶持的,当时主要的扶持渠道是国家机械部(机电部)的“CAD攻关项目”、国家科委(科技部)的“863/CIMS、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当时中国的CAE发展也是自成一派,一时间国产CAD/CAE都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大好开局。
1993年,首个国产EDA软件“熊猫IC CAD”问世。
然而,美国立刻开放了对EDA的出口限制,迅速占领市场。
国产EDA无奈地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
不得不说,这一套美国玩得很娴熟,当然根源还是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不行,技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