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57.2%的人赞成独立!台湾,必须动手了

作者:
2020-05-20 09:38:29

这些因素只是类似“温床”,为“台独”意识的产生提供可能性,但没有必然性。例如在“两蒋”执政时期,海峡两岸制度不同,道路不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交流,甚至炮火相向,但基本上没有“国家认同”与“台独”意识问题。

事实上,当时的国民党当局仍然基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定位并运作其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有效地抑制了“台独”意识的发展。

三是台湾绿营政客、政党、当局刻意运用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并运作的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长期进行“仇/中”、“恐/中”、“反/中”、“台/独”意识形态的负面宣导。

这使得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人口的新陈代谢在长期的量变过程中走向质变,也使得大陆推行合作交流、和平发展的动机与行动一再被污名化,基本上冲销了两岸交流的作用。

粗略估算,台湾每年出生率约1%、死亡率约0.7%。这意味着自“两国论”推行至今20多年来,每年约增加18万人口偏向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与此同时,偏向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约减少13万人。

四是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在马英九当局“三不政策”(“不统、不独、不武”)的规范下,台湾并没有在教育、舆论等事关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及时的拨乱反正。

马英九当局采行的“三不政策”是一个“负面表列”的、只是给社会以自由但未给社会以方向的政策。这一缺乏明确方向性的政策,一方面让台湾人民不知道往哪里走,不知道为何而战,意识形态因此更加混乱;

另一方面,在“三不政策”的规范下马英九当局并没有在台湾的教育、舆论等事关“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及时的拨乱反正,“国统纲领”冻了就冻了,课纲“去中国化”就去了,中华文化下的社会大众会猜测认为马英九当局默认前朝陈水扁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结果“国家认同”继续疏离,“台独”意识继续泛滥。

五是马英九当局时期两岸合作交流的协商谈判是以两岸对等的身份进行的,而台湾当局及媒体将“九二共识”定义为“一中各表”,并一直特别强调“各表”。在“台独”已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这会引致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也就是说客观上会将两岸在合作交流、协商谈判等事务性层面的“对等”,理解为两岸是在“国家”身份层面上的“对等”。

三、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质变对政党竞争力的影响

在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上述质变的背景下,民进党当前在两岸关系性质定位及发展取向上“政治正确”,获得台湾多数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的认同与支持,已经进入“政治正确”的收获期。这就是为什么近几次“大选”中民进党总是寻找机会主打基于“一中一台”定位的“主权牌”或者“统独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