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美俄被曝眉来眼去?中国笑了:果然不出所料!

作者:
2020-05-07 10:56:46

随着国际形势恶化(经济危机和法西斯扩张),美苏两国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充分估量了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决定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33年建交),为后来两国合作对抗法西斯铺平道路。随后,苏联加入国联。

珍珠港事件后,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二战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5年4月25日,两国军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标志着欧洲战场即将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完全对立的美苏两国的密切合作,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两国也在这场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全球战略的主导权,并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然而,在此过程中,两国的矛盾也日渐凸显。

二战后,战略目标根本对立使得美苏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在欧亚大陆乃至全球展开激烈对抗,开始接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美苏冷战的根源,是传统文化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冷战期间,美苏关系曾三度缓和:

第一次是20世纪50-60年代,当时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以缓和取代全面对抗的“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在此期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开创了两个超级大国通过首脑会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担心中美关系解冻会威胁苏联的战略地位,急切改善美苏关系。1972年5月,尼克松访问莫斯科,双方在莫斯科进行了包括首脑会晤在内的一系列会谈,确认以“和平共处”、“缓和”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两国连续举行四次首脑会晤,一个重要的成果是1987年12月签署的《中导条约》(去年8月废除),随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然而,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使得上述三次缓和都只持续了较短时间,对抗依旧是冷战期间美苏关系的主流。

冷战后,美俄关系也是一波三折,两国在90年代初和9·11事件后,先后经历了两次短暂“蜜月期”。

但由于缺乏政治互信,依然存在意识形态分歧,两国之间总体上还是处于非敌非友、竞合并存的状态。从美苏到美俄,两国关系可谓是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