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川普在美国疫情扩散期间发推文呼吁中国参加中美俄三边核军控谈判后,美国再次就核问题出招搅动两国关系。4月15日,《华尔街日报》独家新闻声称,中国可能在罗布泊进行小规模的秘密核试验,美国务院公布的军备控制报告显示,虽然中方一直表示严格遵守国际核禁试条约,但美国怀疑中方违反了该协议,不过这份官方报告没有提供任何证据。
与美国近期连续在核问题上搞事情相对应的是,疫情在中美之间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对立情绪。在两国关系前景晦暗不明乃至双方可能进一步脱钩的猜想中,核问题的重要性将不断上升。而中美战略竞争势必会引发两国学者在涉及某些具体场景,例如台海问题上的核博弈探讨,哪怕这种探讨停留在纸面上,也可能为双方决策者提供建议。
今天就从相互脆弱性,中美核理论与现实以及台海问题博弈三个角度解析中美在核领域的交锋。
相互脆弱性的双重逻辑
所谓相互脆弱性顾名思义就是容易受到彼此的伤害,美国防部发布的《2018年核态势评估》明确表示不承认自己容易受到中国战略核力量的伤害,它延续了以前美国战略文件的提法。由于中美核武库规模差距巨大,两国核关系数十年来始终居于双边关系的外围,偶尔会在重大安全危机发生时被提起。
布鲁金斯学会2019年报告——《中国与核武器》里提到,虽然中国早在1964年成功进行原子弹爆炸,但之后20年里中国仅仅制造了150枚左右的核弹头,数量是当时英国的一半。中国研发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制止核侵略和防止核讹诈,而非进行核军备竞赛。
与美苏相比,中国核武器的战备程度相对较低,例如中国将大部分核弹头安置于存储设施,而不是安装在导弹之上准备随时发射。加上规模较小的核武库,中国几乎不可能在和平时期通过先发制人核打击解除对手武装。
长期以来,中国核威慑以陆基洲际导弹为主,不仅没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也没有效仿美苏,发展天基预警体系。基于核力量的历史对比,美国决策者在较长一段时期甚少关注中国的核武器。
唯一一个被美国承认容易受到彼此核力量伤害的国家是苏联(以及今天的俄罗斯)。冷战时期,美苏核武器不仅相互瞄准对方导弹发射井,还将对方城市作为攻击目标,因此相互承认,接受和维持它们共同的脆弱性被视为维系两个超级大国战略稳定的关键因素。相互脆弱性使双方坚信对方不会发动战争,因为双方都承认这场战争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