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然也会选择,那个更优个族群生存,但肯定不是,那个族群中的某个个体;因此,当族群整体受到威胁时,哪个族群能够以牺牲局部,而最大程度地保全整体,那么,哪个族群的生命力就会更强;
而此时,对于每一个族群个体而言,那么当面对危机之时,是保全族群整体生存,还是保全个体的生存?显然,就会发生矛盾;因此,这个时候如果选择族群优先,那么就是舍身取义,符合自然界更高的法则;反之,就是自私自利,逆自然界法则;
但是,这样的自然规律,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由于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而动物的本能,恰恰只是知道,要首先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繁衍;于是,在中华民族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领悟到了,这一自然规律;于是,他们便开始教导自己的族人,来懂得这样的道理;
因此,8000多年前,伏羲便著《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教导人们既要拼搏奋斗,但更要对族群豁达包容;
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著《阴符经》曰:“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他教导个体要克己私欲,效仿天的品格,用之大公;
2000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经》,告诫人们“功遂身退,是天之道”,并劝导人们,要抱阴而负阳,避免争强好胜、争名夺利;为了便于人们理解,他特地用“水”来作比喻;明确指出,人们当学习水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也许,先祖们的哲学道理,实在是晦涩难懂,人们很难将其哲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孔子便将这种哲学原理,浓缩为“仁”,并以此为核心,直接构建出,可执行的国家社会秩序,即三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以及个人的整个社会关系,即五常: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