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分不清导弹和火箭,朝鲜公开嘲笑 安倍丢尽脸

作者:
2019-12-05 10:52:07

2

两大标志性事件直接冲击日本政坛

如果说日本经济社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那么,2011年两件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为此提供了印证。

2011年1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高桥哲史自北京发回报道说,“日本保持了42年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被中国超出”。

自1968年日本经济规模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以后,日本人已习惯了“东亚雁阵领头雁”“先生”等称号及其带来的骄傲。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日本的“援助”和“先生”作用不可低估。

“突然”之间,领头雁落在了后头,“先生”被“学生”超过。这种国家间的沉浮起伏给日本知识界和政界带来了强烈的心理震撼和各种不适应、不自在、不自信。

在日华人评论家莫邦富2015年在《日本是大国,还是小国?》中说:“近年来讨论日本是大国还是小国这个敏感话题的人在急剧增多,我以为这是日本人开始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正是这种不适应、不自在、不自信,将日本导入了一个内外政策大调整时期。

如果说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席位的让出,还只是在知识界和政界引发了激荡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则让全体日本人经历了一次对巨大惨痛的集体体验。时任首相菅直人称之为“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以及震惊全球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分不清导弹和火箭,朝鲜公开嘲笑 安倍丢尽脸

(“311”日本地震引发巨大海啸资料图)

据2019年3月11日日本警察厅的汇总数据,在这场巨大灾难中,以岩手、宫城、福岛三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死亡人数达15897人,失踪者2533人。由于海啸和核事故影响,仍有约5.2万人疏散在外。

通过电视播放的广告和口号是反映世态的镜子。在灾区复兴过程中,以日本齐心协力共赴国难为基调,出现了许多“相信日本力量”“日本强大”“现在我们能做”等鼓动人心的广告和口号。

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部综合人文学科教授原口尚彰在《东日本大地震与社会意识的改观:人类学的考察》中写道:“战后日本社会仍然具有不重视个人思想信条自由的国粹主义体质,标准的日本人平常不会高唱国粹主义、爱国心,但其内心深处潜藏着民族主义情结。就这次震灾而言,‘日本人必须团结一致应对国难’的口号被人们所接受,就具有唤醒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民族主义国民感情的效果。”

这两大标志性事件一内一外,发生于同一时段,给日本人思想层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不可低估,其所产生的思想地壳变动,直接对日本政坛形成冲击,对日本领导层应对国内外形势剧变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形成了挑战,并导致了民主党菅直人政府的下台,为安倍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