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外债危机,还是靠农民化解
从“国初”到“改初”(编者注:改革开放初期),“三农”救中国的做法一脉相承。
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其实我们进行过“第二次土改”,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内容跟第一次土改几乎完全一样,也是按户分别占有土地。所以,50年代我们按户分了一次地,到了80年代又按户分了一次地。那80年代为什么按户分呢?
因为70年代中苏交恶之后,美国认为,在地缘战略的复杂斗争中,这是美国夺回中国的机遇,所以才有双方出现的外交接近和尼克松访华。中国也利用尼克松访华之前放松对中国封锁的机会,开始引进外来技术和设备调整工业结构,但也造成了70年代引进外资的巨大成本,两次一共接近120亿美元的对外负债。
这个时期,西方再次出现了战后生产过剩,其工业设备、生产能力,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了西方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经济崛起的。此外,还有一些拉美国家,也是美国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用干“湿活”的方式扶持起来军事政权,后来也都接受了美国的产业转移,所以拉美又被叫作美国的“后院”。所有这些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国家,后来几乎都遭遇到了债务危机,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的直接表现就是赤字——外债只能由国家财政偿还,于是1974年中国财政赤字超100亿元、1979年突破200亿元,财政赤字危机接连爆发。
当年,中国在这种赤字危机下,城市产业资本其实没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甚至连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投资都不够,于是出现了大面积的城市就业不足;此外,60年代下乡的知青又要回城,但是回城后无业、无家,那代人的遭遇就是大危机的代价。因此催生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