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痛点”,才能不断创造亮点
冷战初期,美国战略轰炸机的空中威胁不断加大,苏联急需打造一款可与之相媲美的远程战略轰炸机。
这项重任一开始,本是落在了图波列夫身上。图波列夫的弟子米亚西舍夫,却提出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案——主张打造喷气式战略轰炸机。于是,两种不同动力的战略轰炸机相继问世: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米亚-4轰炸机和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图-95战略轰炸机。
1954年,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日红场阅兵式上,数架没涂抹编号的米亚-4轰炸机利用时间差,循环数次飞越红场上空,给西方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慑。苏联各大媒体都高度评价:“米亚-4轰炸机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相形之下,图-95轰炸机则反响平平。
如果说“一面倒”是这两款战机较量的上半场,下半场的剧情却陡然逆转。图波列夫设计局的研究人员敏锐地发现,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轰炸机梯队携带导弹成为了“标配”。为此,图波列夫设计局果断将图-95轰炸机改进为导弹载机。这一做法与时俱进,得到苏联军方的肯定,图-95轰炸机也因此成为苏联战略轰炸机的主力。
相比之下,曾经显赫一时的米亚-4轰炸机,设计复杂、维修困难尚且不说,油耗高、载弹量少、航程短等劣势也日益凸显,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提问】:问题简单点,这飞机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