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反思:兵棋推演被中俄打得“落花流水”,将来还不输?

新闻出处:新闻来源于
作者:
2019-04-11 14:37:13

美国社会有可能对“中国制造2025”这个标题产生了巨大的误解。美国极少数精英专家层面一定是对这个报告作过详尽研究,但普通专家和民间对这个计划产生强烈担心的人十有八九可能连这个政府计划文本都没看,也搞不清这个计划确切涵义到底是什么,而仅仅是这个名字中的“2025”的年份,让美国社会产生了不应有的恐慌。

中国过去有过很多政府制定的科技发展计划,甚至有很多是用年份命名的,例如著名的863计划,973计划等,其数字涵义分别是1986年3月份,1997年3月份制定的。这次中国制造2025的名字的确稍有点不寻常,它不是用计划出台的起始时间点,而是用其第一个里程碑的时间点作名字。

后面两个里程碑的时间点是2035年,2049年(建国百年)。由此可见,这只是中国政府一定程度上延续过去863计划、973计划而在新时期制定的常规科技发展计划而已,只是其内容的确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有相关性。

以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来说,这完全没有任何不寻常,如果是用“中国制造2015”作名字其实也可以。但在美国文化背景里,可能存在一个人们会忽略的巨大差异。

西方文化存在很强烈的“末日情结”,有大量世界末日的时间点在西方文化中非常流行。例如一个有名的世界末日时间点是2012年,据说是来自玛雅历法。著名的好莱坞灾难片《2012》就是利用了这个传说。事实上,连我最初听到这个名字时,对2025这个数字心里就产生过一种很强烈的并且是莫名的震憾。

可以想见,美国人看到这个名字中的未来年份数字,更容易与世界末日情结混淆在一起。但从中国政府的计划中可以看到,2025年的计划目标是相当保守的。一直要到2045年,中国的制造水平才能实现与德国和美国看齐的程度,这是在2025之后20多年时间,从计划发布之时算得30年了。

美国社会有什么理由对一个如此保守的科技发展目标产生那么大的恐惧感呢?如果只是这个10年后的年份数字意外触动其文化的末日情结,那就属于天大的误会了。

这表明了中美之间存在两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究竟该如何建立,这需要实质性创新;二是两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去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误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各个国家都有合理的安全性问题。但是,各国的企业都有单纯以国家安全为由,去阻止国外竞争对手的倾向。这种完全非市场化的竞争手段,作为短期应对外来突发冲击的缓冲是有合理性的,但从长期来看将有害于自己的企业。封闭国际市场的结果,会使自身企业长期在非市场化的环境里成长,减缓技术进步的速度,最终失去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

中国的企业之所以进步速度最为迅速,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当前是全球最为开放的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见到全球几乎所有竞争对手在自由地竞争。这就使中国企业在与全球竞争对手平等地同台竞技环境中长期发展,从而快速成长起来。

贸易战的目的是什么?

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的行为,其合理的目的都应当是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