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该弹末端可实施精确控制和制导。由于导弹的再入弹头安装有空气舵,可以控制弹头的飞行路线。另外导弹头部颜色与其他部位颜色不同,很可能是透波材料,这表明其头部或安装了雷达导引头,实际上,钻地弹头只有达到较高的制导精度才能有效实现点穴式攻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潘兴II”采用惯性制导和雷达区域相关匹配技术,圆概率误差达到了30米。
当年部署在欧洲配备核弹头的“潘兴II”导弹能够直接威胁苏联地下指挥中心,可以说这种导弹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中导条约。凭借中国现有电子科技水平,完全可以研制出当年美军“潘兴II”使用的雷达区域相关匹配技术,加之GPS或者北斗卫星制导技术的采用,达到30米的精度问题不大。
此外,从发射视频看,该导弹在出筒后不久的爬升过程中,从弹体上部落下大量疑似运载火箭使用的保温瓦,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该弹的末级采用了可多次开关机的液体发动机的可能。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该瓦片用于控制导弹制导系统的温度。
技术难度堪比“航母杀手”
“东风-21C”和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两者发射车的外形差别很小,只有位于发射筒顶端的仪器箱略有不同,两者最大的不同应该在于制导系统。“东风-21C”用于打击固定目标,所以只需要惯性制导加末端雷达制导就能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但水面舰艇是移动目标,航母的最大速度达到了30节左右,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它可能会移动到弹载末制导系统的探测范围以外。所以,打移动目标需要在弹头飞行过程中对飞行轨迹进行修正,控制及整个体系链更复杂。另外,对末端控制的要求也更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