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就在第二年,台军举行“汉光23”号演习时,导弹部队干脆上演乌龙连续剧:首先,防空导弹部队发射的两枚“霍克”式导弹均未能命中目标,其中有一枚落在了台湾苏澳的公墓区,引起当地民众的怒骂;其次,“毒刺”导弹连发两枚全部脱靶;接下来,一枚“小檞树”导弹未命中目标,另一枚也坠入海中;最后,原打算试射“响尾蛇”导弹的IDF“经国号”战斗机取消了试射。这一年演习结束后,台军可能也觉得很失颜面,只好找一些客观原因,如归咎于导弹“老化”等,但反而又引发了舆论的批评。
在马英九主政时期,台军的导弹也曾经“很不争气”。2011年1月,台军在屏东九鹏基地举行大规模导弹演习,出动近600名官兵、20多架战机,试射19枚导弹,包括“天弓”、“天剑”、“响尾蛇”、“麻雀”等各式装备,仅耗费实弹价格即超过3亿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合4.8元新台币)。为了鼓舞士气,马英九亲赴现场“校阅”。但结果是,当天台军的各型导弹纷纷脱靶,最终只有13枚命中目标。这使得马英九当即表示了对台军训练水平的不满。
事发背后有深层次问题
有管理学名言称,每一次事故背后都有十次事故征候,而每一次事故征候背后都有更多的管理或技术问题。台军导弹频繁闹出乌龙,并非全然出于偶然因素,其背后有诸多深层次问题。
此次“雄风-3”误射事件后,台军退役“中将”兰宁利在媒体撰文指出,“金江”号在台军中属于所谓的“三级舰”(在其他国家通常被列为“艇”),“最小”、“最苦”,因此所有岗位编制都是一人制,没有轮班制。这就使得很多普通士兵管理上亿价值的装备和武器。在台军兵役年限大幅缩短至2年甚至更短后,原本对技术素质要求很高的海军根本无法为每一个岗位配齐熟练操作人员。而全面改为募兵制度后,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舰上服役人员必须“一人当一人用”,没有见习时间,也不可能在职训练。
此外,由于“三级舰”缺乏自我训练能力,必须仰赖岸上训练;但台军连续几次裁减后,学校人员被裁减一半。因此,岸上训练的质量和时间都难以保证。
兰宁利认为,台军的业务素养,实际上不仅是“伤及四肢”,更已“深入内脏”。只是海军这种讲求单兵素质的军种更先暴露出问题而已。
而如果再追根溯源,问题的本质在于,以台湾的纵深和实力,原本并无力维持一支现代化的、成规模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如果以祖国大陆为假想对手,与大陆比拼综合实力和军事力量,对台军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建军思想之下,台军必然会面临经费、装备和人力处处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随着两岸实力对比的进一步倾斜,台军的这种窘境还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