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由于魏国非常强势,引起了其它国家的戒备,于是齐王命令田忌和孙膑救援赵国,孙膑实施了著名的“围魏救赵”。
当时,庞涓率领大军围攻赵国,魏国国都大梁兵力空虚,齐军分两路进攻: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此时,庞涓已经攻破邯郸。
由于大梁兵力空虚,庞涓轻装急救,被孙膑在桂陵设伏,并擒获——这就是鼎鼎有名的“桂陵之战”。
这场战争在电视剧和其它文学作品被大书特书,但是事实上,这场战争的政治意义非常的小,因为那个时候邯郸已经被魏军占领,魏军主力也没有受损,齐国更没有打下大梁。
此后,魏国和赵国签订绝对有利于魏国的协议,魏军撤出邯郸,齐国也放了庞涓——桂陵之战只是小规模的战术上的胜利。
由于这个只是一个战术上的胜利,所以那个时候秦国虽然已经非常强大了,但是并没有敢趁机趁火打击。
桂陵之战后,魏国在庞涓的带领下,又南取楚地千里。
公元前342年,也就是“围魏救赵”十年后,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攻韩。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
魏军在打下韩国新郑(今郑州)后,主动和齐军交战,一直追到马陵,再次被孙膑设伏。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魏军为何要主动追击?
试想:如果齐军实力强大,或齐军和魏军实力相差不大,魏军还会追击吗?
根据著名军史专家夏惟桐的研究,在马陵之战中,孙膑采用牺牲不服从田忌的两都兵马袭扰魏国都城,造成了魏国朝廷震动,可能威胁到了领军的太子的王储地位,魏国这才采取了跟进歼灭齐国部队的不理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