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中国海军“毕昇号”试验舰上,346型相控阵雷达成功完成测试,同年即装备在052C型兰州舰上。
从技术上看,346型相控阵雷达属于有源相控体制,比宙斯盾系统的AN/SPY-1系列领先一个代际,是当时世界水平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
2014年,更先进的346A型相控阵雷达列装,性能远超过美国现役的AN/SPY-1D宙斯盾雷达。
346A雷达主要配备在052D型昆明舰和我国航母上,并且采用了更合理更隐身的安装方式。
在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相控阵雷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领跑世界。
中国的相控阵雷达不但技术领先,而且成本还很低——这与氮化镓的产业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成本构成中,核心部件就占去超过60%的成本,而核心部件的贵贱又与材料有很大关系。
氮化镓(GaN)是一种非常坚硬且在机械方面非常稳定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
与上一代砷化镓材料相比,氮化镓器件具备功率大、高频性能好、效率高,成本还低30%,是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首选。
氮化镓产品的成本能够降低,是因为中国首先开发出以硅为衬底的氮化镓器件外延片技术。
这一突破,让氮化镓器件与现有的硅半导体工艺兼容性增强,半导体器件的集成更加容易,在不必新增加工设备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和成品率。
技术普及后资本进入,氮化镓的产品和产业链迅速建立起来。
下游的雷达产品结构从“砖块”发展为“瓦片式”,减少了印制电路板和连接器的数量,再通过封装工艺,减少了体积和重量。
成本进一步降低,应用面更广,产品出货量大增,应用拉动需求,回馈产业链,正循环健康发展。
现代工业的特征之一就是量产摊薄成本。当中国人把氮化镓做出了白菜价,相控阵雷达的价格就变成白菜价,成为中国军备出口的卖点。
近几年,我国为孟加拉国制造了多艘C-13B轻型护卫舰。
这种舰艇总吨位仅1300吨,最大航速25.5节,适合近海巡逻和作战的需求。
而且卖价不到1亿人民币,出厂时却“高配”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
要知道,不算军舰不算武器,任何一个版本的宙斯盾系统(不含导弹),成本都在2亿美元以上。
陆基的更贵,2019年,美国卖给日本两套陆基“宙斯盾”,总售价21.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