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巴黎来到罗马,王毅在会见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时,再次传递“重启对话合作”的期望。塔亚尼回应称,意方也期待同中方尽快重启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各领域互利合作。他还特别提到欧中层面,说双方互为重要市场,也应加强合作。
一位欧洲问题学者分析,王毅这次访问欧洲总体而言是想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希望恢复或重启与欧洲国家合作,开拓新的合作领域。这个信号非常清晰,而从法国和意大利的积极回应来看,相信它们都接收到了。
两国在某些问题上仍与中国存在分歧,这点毋庸讳言。但跟眼下英国或德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和不确定性增大相比,巴黎和意大利至少没表现出要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过度突出意识形态或“制度对抗”因素。
法意在欧洲都是大国。它们相对积极务实的态度,会对接下来欧洲处理对华关系产生一定示范效应吗?欧洲能变得更加理性吗?已经有人开始猜测。
至少华盛顿不会乐见欧洲出现这样的转变。
16日,就在爱丽舍宫总结法方与王毅在过去两天中的一系列会谈情况时,美国务院官方网站上贴出了发言人普赖斯的一则公告:
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当天与法国外交部秘书长通话。
这则公告只有短短的一小段,称双方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讨论了对遭遇地震的土耳其和叙利亚人民提供援助事宜。另外,公告最后提到,两人还探讨了“紧密合作以应对中国挑战的需要”。
一共就聊了三件事儿,越是最后提的越是最重要的?巴黎和意大利那边都在以高规格接待中国最高外交官员,舍曼这通电话“挑的真是时候”。
美欧一些媒体对此心领神会并积极配合起来。
在17日的一篇最新文章中,华尔街日报接过渲染中欧关系重启“困难重重”的接力棒,标题和导语中就一股脑地罗列“中美关系紧张加剧”“欧洲对华戒心加重”“中俄关系引发担忧”等因素。
但事实是,俄乌冲突并未成为那样的障碍性议题。
中方发布的多篇新闻稿表明,王毅在巴黎和罗马都没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就此分别与法意深入交换意见,其间再次强调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坚持政治外交努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前面提到的那位欧洲问题学者认为,双方在尽快停战止战、政治解决这个基本方向上是有共识的,只是在达成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上认知还有差距。但至少,在人道援助、应对粮食和能源危机及其防范俄乌冲突负面影响继续外溢等方面,双方现在就有巨大合作空间。
欧洲对与中国恢复关系“没有心情”,华尔街日报记者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