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很难。
不必说朔尔茨在意识形态上本就不亲近中国,单单说这个“实”,朔尔茨时期的中德和默克尔时期的中德在利益上也已经有明显的区分了。
进入世界500强的德国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工制药、电气工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及汽车工业上,可中国今年已经超越德国成为汽车出口第二大国,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是风头正盛。
可以说,德国有德国“工业4.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虽然还是比不上德国,但是产业升级的步伐势必会挤占德国工业的市场份额。
越南出口额超越深圳尚且引起国人担忧,何况中国汽车出口超越德国呢?
就像意大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可是谁还记得90年代意大利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均旗帜鲜明的反华排华呢?
为什么?
因为彼时的意大利是是世界成衣业中心之一,相关产业链上拥有数十万产业工人,但却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廉价鞋帽衣物的冲击。
而中国在90年代能出口什么?无非也就是衬衣,鞋子,玩具。
中国承接了产业转移增加了就业,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成衣制品,可意大利的成衣产业就惨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要是没有反华情绪反倒不正常了。
类似的还有西班牙。
作为欧洲制皮业和制鞋业中心,在2004年西班牙埃尔切市曾发生“西班牙烧鞋事件”,大量中国商品被烧,许多温州鞋商被打。这种明显的“排外特性”和种族歧视自二战后在西班牙从未出现过。
这些事件,当然可以说是有人恶意煽动,但根子上,想到了一句俗语来解释: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或者换另一种说法: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国就是 “发达国家粉碎机”。
所以,随着中德在产业竞争上的加剧,中德的整体关系又会多好呢?
来者是客不是友,并不意味着不能化敌为友。
还是回到中欧投资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