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的供应链转移,或是生产线转移,都是发生在国土面积与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国家或地区,比如说日,韩,台,越南等。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14亿的人口,的确是有潜力,但是,印度的问题太多,我们等印度超过越南的时候再来评论。
也就是中国的领土面积,劳动力人口,市场规模等,足够维持一个“长时期”的供应链中心。所谓的长时期,至少可以40~50年。中国是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全球的供应链中心。如果从1990年代开始算起,40~50年的时间,那就是2030~2040年。这已经超过了过去的日本,韩国,与台湾。但是我们认为,中国掌握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不仅仅到2030,或2040年,还可以更长。
第二点,这是民族性所使然。
我们可以参考台商的例子。一些台商,在台湾待了20年,等到台湾的土地成本高涨,工资上涨之后,就开始转移到大陆,或是东南亚地区。这些台商在大陆待了20~30年之后,已经是第二代在掌握了。然而,许多台商第二代仍然承袭了家族企业,继续在家族产业上奋斗。
其中,有一些台商为了分散风险,将一部分的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国家。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还有些台商为了规避美国向中国加征的关税,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度。但是,不管怎么转移,这些台商和他们所从事的产业,似乎是黏上了、生根了,一代、两代、三代都在从事他们父辈,或是祖父辈的产业。
不管是从台湾,到大陆或是越南,家族两三代都持续从事他们的产业。这种现象是少有的,如果是美国人,老早就卖出这些产业,因为他们会认为不合时宜,或是成本过高。
鲜有为了这些产业,将之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地区,然后家族的人跟着这些产业走,跟着这些产业迁移。在这种情形之下,就算是一些中低端产业从中国迁移出去,出走了,如果迁移出去的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厂商,那仍然是由中国人掌控,这形成在全球的“大中华供应链”。
既然是大中华供应链,那就不限于地区或国家,那将是从中国“辐射”出去的生产供应链。为什么我们敢说,这是从中国“辐射”出去的生产供应链?以中国为核心,对外辐射出去的。北边到达俄罗斯,东边到日本,韩国。南边涵盖东南亚,西南到印度次大陆,西边到中亚与中东地区。
就算是这两年常常跟着美国,挑剔中国人权议题,扬言要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欧洲,也是这张辐射网络的最西边,透过中欧班列、海运、空运、陆运等,欧盟是中国最大,或是第二大的贸易伙伴。如果我们设想第三个同心圆,仍然是从中国辐射出去,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供应链。到了今天,我们总共跟大家介绍了三个同心圆。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说法太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