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尼康推出量产型自动化步进式光刻机Stepper NSR-1010G,凭借着良好的性能,日企在光刻机市场的规模首次超越美国,不论是老牌巨头GCA抑或是有军方支持的Perkin Elme,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到90年代,尼康与佳能携手已占据全球80%的光刻机市场。
而在同年成立,后来执掌中高端芯片制造生杀大权的荷兰ASML,彼时还苦苦挣扎于一无资金二市场三无成果的存亡边缘。
从光刻机到芯片制造,日本半导体产业成功的秘诀有两点。
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光刻机刚出来那会儿,技术难度并不高,本质上与投影仪加照相机没啥区别,把设计好的电路图雕刻进硅片就成,无非是精度要高一些。
尼康自1917年成立起,就长期从事相机和显微镜等光学设备的研产,是日本科学界和军方重要的光学设备供应商。佳能稍微晚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一年才成立,同样也是搞相机起步。
1960年,尼康和佳能一道打入美国先进光刻机制造商GCA的供应链,当时主要是提供光学镜头。这两家公司在给GCA做配套的过程中,学习到不少光刻机生产工艺和技术。
这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全球半导体产值不断增加,从中嗅到商机的日本政府火速成立集成电路合作研究机构,召集国内七家顶级电子制造业巨头,在半导体全产业领域发力,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而在设备制造这块,日本经产省选中的正是有光刻机配套经验的尼康和佳能。
拿到资源后,两家公司没有辜负日本政府的期望:佳能在1975年研发出世界第一台1微米以下的光刻机FPA-141F,尼康则在1980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分辨率为1.0 µm的光刻机NSR-1010G,从而确立起日本在光刻机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
二是集团式作战:为了提升效率和节约成本,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就致力于分工细致化。即,把不同的零部件交给更专业化的供应商来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终端企业既要负责零部件生产,也要负责加工组装。
但日本仍然延续着其传统的集团式作战,在终端企业的系统里,下设诸多零部件供应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改良和量产,均在该系统内完成。终端企业只要能发展得好,零部件供应商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反之。若终端企业丢掉市场份额,零部件供应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20世纪下半叶,产品供应链并不复杂,集团式作战有着明显的好处,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圈子里干活,做的东西既少又比较简单,不同环节间衔接和反馈的效率要高很多,有利于加快产品的迭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