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宽体客机项目的研制工程启动得很早,C919窄体客机还没首飞前,商飞就本着中国航空制造业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宗旨,开始了相关筹备工作。2017年,中国商飞公司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在上海成立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并正式将大型宽体客机命名为CR929,航程12000公里,载客量280人,重245吨。
C是中国英文的缩写和商飞的代号,R是俄罗斯英文的缩写,而929则是C919的延伸。从命名不难看出,项目主导权在中方手上。这并不奇怪,毕竟中国既出资又出销售市场,俄罗斯只出技术,话语权自然不多。
CR929大型宽体客机项目自打启动后,外界就普遍不看好,技术和制造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主要问题在市场。
经济学人以前算过一笔账,空客研发A380共计花费190亿美元,这还是在有A340的基础上,预计需要卖出400架才能回本。波音在B787项目上花费320亿美元,回本预计至少1000架。
由于中俄此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宽体客机,CR929的研制几乎是从零起步的,资金消耗大概率不会比B787低,反正肯定比A380高,这意味着600架~700架的销量是保底数据,否则就得亏钱。
大型宽体客机相较于大型窄体客机,市场准入和用户接受门槛更高,中俄要想在短期内回本,只能指望本土公司。
俄罗斯的需求不会超过100架,中国市场得支愣起来。但问题是,2018年中国宽体客机的增量仅47架,总保有量也才409架,按照当时的趋势,CR929的最终订单有极大的可能性达不到600架,亏本似乎必不可免。
有人觉得,搞CR929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它的高附加值,既然注定要亏钱那做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