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将管道容量扩大到6700万吨的项目的实施过程则非常复杂,股东们的异质性和各方的利益不同,不得不又花了几年时间才得以达成一致。
这一期间,俄罗斯对此项目完成了增资,不仅收购了阿曼持有的7%的股票,还把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引入作为新的财团法人。这使得俄方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俄罗斯也得以提高过境油的关税(从每吨不到30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降低信贷利率(从每年12.66%降到6%),使这一项目成为为自己盈利的资产。
虽然КТК股东于2008年10月签署了关于扩大系统容量的备忘录,但最终投资决定直到2010年12月才作出,到2011年7月1日才开工,并建了8年。该扩建项目的监管和土地征收都出现了问题,不得不更换承包商,最终项目超期一倍,原计划在2014年完成的工作,实际到2018年才完成。
此外,这一时期两国的国有资本都开始对海外资本进行收购,该项目的国有化程度也得到了增加,俄罗斯持有31%的股份,而哈萨克斯坦国有资本共持有20.75%。
地缘博弈下的КТК
КТК管道从诞生开始,其的政治意义就和经济意义一样重要。这一项目正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欧亚主义”背景下的旗舰项目。
在1994年3月24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法令,旨在确保建设从哈萨克斯坦出口石油的管道系统,仅仅五天后,在莫斯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首次表达了关于“欧亚经济联盟”的展望。当然,这一段极具象征性的历史并不为中国人所熟悉。
在经济上,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国家(40%),中国(16.4%)排第二,而俄罗斯(11.5%)只能排第三。并且,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产品中能源又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条从俄罗斯过境的能源管道无疑极大增加了“欧亚经济联盟”对哈萨克斯坦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哈萨克对俄罗斯的进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因此,当俄罗斯对此做出种种阻挠和掀桌子的行为,自然大大震动了俄哈关系的根本。7月8日,哈萨克斯坦立刻还以颜色,宣布退出了1995年独联体国际货币汇率委员会的协议。(这很大程度是象征意义上的,因为该协议已经失去功能。)
但是,这一举动显然包含着脱离欧亚经济联盟的危险倾向,且终于迫使俄罗斯很快让步了。7月11日,克拉斯诺达尔州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新罗西斯克是该州的一个市)的判决,以20万卢布(2万人民币)的罚款取代了暂停里海管道的行政处罚。
比起停工三十天的损失,2万元罚款真的是九牛一毛。俄罗斯高高举起板子,而轻轻落下,势必有关乎自身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