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环节,日方的表现离印度的想象和预期相去甚远。
在印度高铁相关项目上,日本公司越来越显得没有耐心,对很多子项目要么是很少参与投标、完全冷淡处理,要么是提出过高的报价、心知印度人不会接受,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减少日企对印度高铁的参与度。
而疫情,也给了日本公司更多摆烂的借口,毕竟受疫情所限,一些日企即使对印度高铁感兴趣,也没办法随时随地前往实地考察。
截至2020年,包括孟买附近海底七公里的路段在内,该项目最关键路段——一段21公里的地下路段完全没有得到日本公司的参与,这就使得招标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规格和合法性。
在古邦237公里高架桥项目的招标中,竞标的7家公司都来自印度,无一来自日本,这也不是个例。
在原本应由日本公司执行的11项招标中,许多投标书的报价都比原先的预期高出了90%,超出的成本来自大型挖掘机等设备采购、应付火烈鸟保护区等,对于这种暴涨的成本,本就差钱的印度政府和企业显然不愿意承担,但日企也不愿意当冤大头。
关于与高铁项目相关的火车,按照日方的说法,只有川崎重工和日立造船两家日企有资格,但消息人士却表示两家公司只能共同提交一份投标,单一招标的情况印度不愿接受。
在招标和竞标环节,日印两国的矛盾已是愈演愈烈。
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该项目也并没有完全实现莫迪政府的期待。或者说,是本就被认为是莫迪贴金筹码的高铁项目,从一开始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一直在推动更多印度私营实体进入钢桥和高架桥等领域,从而借机提升印度制造的水平。
然而,根据日印两国于2017年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与该项目相关的这些领域将只由日本承包商建造,使用的材料也是从日本进口的水泥和钢材。
可以说,日本的钢铁和工程公司将包揽主要的供应合同,特别是至少70%的高铁核心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