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身于美国的零售业巨头,亚马逊其实早就对印度这块大蛋糕垂涎欲滴,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自己在印度的分公司,但彼时的印度对这些零售业的外资并不非常感冒。
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印度国内已经有了塔塔集团和信实集团两个零售业的领军企业,其规模虽然无法与亚马逊这样的行业巨擘相比,但毕竟是印度国内土生土长的“自家人”,且整个零售业链条上涉及到的就业岗位非常多,如果草草开放市场,本土企业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在进入印度的初次尝试失败后,亚马逊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一方面加紧游说印度政府,说明引进外资的好处,另一方面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以收购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间接介入印度市场。
在一番努力后,印度政府终于在2012年松口,同意10个邦以试点的形式引入带有外资背景的零售商。
口子虽然开了,但印度政府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还是在零售业领域出台了种种政策以限制外国资本的扩张。
例如规定外国零售商出售的商品中,必须有至少30%来自本地中小企业,而这大大提高了亚马逊的进货成本。
又比如规定电商企业自己不能囤积库存,也不能像中国的线下店这样将商品直接卖给消费者。进而让亚马逊不得不选择与印度地方企业合作经营,让这些印度企业作为亚马逊的仓库,这才保证了商品的储存和顺利流通。
从理论上来说,印度政府面对亚马逊这样的跨国资本,适当出台一些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也无可厚非。毕竟如果完全放开市场,那么资本雄厚的跨国巨企很可能通过倾销等手段击垮印度本国企业,在完成垄断后,攫取巨额利润。很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就曾或多或少地遭遇过类似的问题。
不过,印度政府的骚操作还没完,接下来的这波操作,才真正给世人演绎了什么叫“把外资骗进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