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纠葛
加里宁格勒原名柯尼斯堡,曾长期是德国的科学文化与艺术中心,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就定居在此。而为了防备德国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1945年签署的波茨坦协定将此地划归给了苏联。之后为了纪念1946年逝世了的苏联领导人加里宁,柯尼斯堡就这样被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把大量以苏联时期著名人物命名的城市改回了本名,而加里宁格勒却没有受到这个影响,让这个颇具年代感的名字保留至今。它是俄罗斯少有的不冻港,现在则是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的驻地
不过,随着苏联的解体,加里宁格勒的位置变得十分独特。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独立,让加里宁格勒彻底失去了和俄罗斯本土的接壤,加里宁格勒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块飞地。但这也给加里宁格勒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俄罗斯政府正在把加里宁格勒建设为一个类似于我国经济特区那样的地方,给予了加里宁格勒极大的税收优惠。
从某种程度来讲,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对欧洲开的一扇窗。但既然是飞地,那么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体的陆上交通就要受到波罗的海三国的影响,尤其是在立陶宛加入欧盟之后。长期以来立陶宛对加里宁格勒可谓是严防死守,加里宁格勒的居民如果想通过陆路去俄罗斯本土,在过境时需要接受多次立陶宛警方的检查,这个麻烦程度迫使当地居民多采取海空手段前往俄罗斯。至于难以空运海运的货物,就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审查了。
立陶宛这种积极过头的检查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它宁可得罪邻居俄罗斯也要如此?这或许和它的“皈依者狂热”有关系。在苏联时期,立陶宛作为苏联的加盟国拿到了不少政策和资源倾斜;但到了东欧剧变立马翻脸不认人,积极向西方控诉苏联的“黑暗”,并以此得到了欧洲的同情,顺利加入了欧盟与北约,这种见风使舵的本领不知道比乌克兰高到哪里去了。而在加入这两个组织后,如何向新的伙伴们表示自己已完全和苏联恩断义绝?毫无疑问,只有比它们更加反俄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叛徒的威胁往往比敌人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