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大片的高山和丘陵,想修盘山路可太费劲了,只能打隧道,可是隧道需要盾构机,中国没有,一度只能进口。进口一台盾构机是3.5亿的天价,坏了只能停工,恳请外国厂家飞过来修,每人每天的维修费高达21000元。可是中国的大基建时代,需要的盾构机太多了,也不能都靠进口吧?
贵不说,时间也来不及,中国只能刻苦攻关,终于搞出了自己的盾构机,虽然一开始毛病不少,但通过一次次迭代完成了技术升级,只用了3年就达到国外盾构机水平,价格仅为国外价格的八分之一。德国的海瑞克、维尔特、加拿大的罗法特和美国的罗宾斯,只能默默降价。今天中国能自主建造电磁弹射的003号航母,背后也是中国强大的造船工业。
世界造船业中国所占份额排名第一,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舶中国也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5%,今年因为俄乌战争而火爆的LNG船也只有中韩两国能造。几十年前,中国造一艘万吨的船还要靠举国之力,而现在对中国来说造10万吨级的船就跟玩似的。之所以中国造船业能有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中国企业对船舶的巨大需求。
美国以前对苏联搞遏制战略,跟苏联打经济战,最终拖垮了苏联。苏联阵营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体量上的劣势,苏联东欧阵营的人口比美西方阵营少得多,而中国的人口比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之和还要多。中国有14亿人,改革开放政策释放了国家经济活力,1992年的市场化改革又闯关成功,2001年加入WTO之后更是让中国经济直接开始飞跃,一口气冲到了世界第二的体量。
在这种体量下,靠着雄厚的工业底蕴、全链条的产业链、高知识人群、国家的扶持政策,不论搞什么都能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人口基数和经济实力是影响科技创新的两个基础性因素。一方面,很多产业天然就是规模经济,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就无法发展起来。
比如,同样一个电商平台,在市场、语言和法律都高度分散的欧洲,只能服务一个国家几千万消费者,在中国却可以覆盖14亿消费者和商家,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海量消费需求还带动了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
很多国家要搞前沿的技术,搞出来了也没有足够大的市场。但中国不一样,一旦搞成了国产替代,马上就可以为十几亿人的市场所用。其实,盾构机、通信、云计算、光伏,这些产业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现在的中国企业,比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敢在研发上投入,因为一旦获得了成果,就能够有很丰厚的回报,形成了正向的循环。现在中国不仅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丝毫没有产业“空心化”的国家,而且在核心技术上也在不断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