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战略性、结构性的举措?这个往长了说,一本书也整不完。但简单概括的话,核心就是三点:产业升级、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以及国家影响力扩张。
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这两点通常我们是从经济发展,增强国力的角度来讲。但实际上,他们对接下来的对冲通胀,同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胀无非是内生性和输入性两种。既然接下来是全球大通胀,那自然是以输入性通胀为主。
输入性通胀怎么来?一是大宗商品原材料的涨价;二是外部商品依赖的传导。大宗商品涨价这个中长期看是阻挡不了了。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尽量的降低其之影响。
怎么降低?大家所熟悉的发展新能源,就是非常重要的办法。老子没办法阻拦你涨价,但老子可以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进而减少对你的需求。
而芯片、大飞机、医疗设备也是同一个逻辑。这些高科技产品我们一直都是高度依赖海外,既然是通胀周期,那他们不用说也会随之上涨。要想不被动涨价,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自主创新,国产替代。且不管这种中国人一造出来就是白菜价是否心酸(其实这是后发追赶者不可避免),但至少在压制通胀方面,这种产业升级带来的刚性进口需求降低,确实是有实效的。
而创新升级的顺利进行,也意味着大量的财富和产业链会留在国内,进而提供更多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让老百姓手头的薪水增加——这同样可以在相对层面,起到对冲通胀的效果。
同时,研发创新,也为低端产业的部分对外转移创造了条件。其实许多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利润低,工作环境差,环境破坏大,本身转移出去是可以接受,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中国人愿意永远干血汗工厂)。但为什么现在还要想方设法的通过补贴、降税等方式留着?无非是要保就业,给低收入低技能人群一口饭吃而已。随着产业升级成功,新的高端产业和新增财富溢出,必然会催生大量更高舒适度、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到这时,那些性价比低的产业,就完全可以放手出去给东南亚和南亚乃至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