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国说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一如大漠深似海,上哪里去找他们?
况且,当年高祖御驾亲征都打不赢,今天怎么可能打赢?
退一步讲,就算能打赢,我们是农耕民族,把他们的草原拿过来有啥用?
相比巨大的战争消耗,这事儿划不来,还是继续乖乖地把美女和金银送过去以求平安为好。
韩安国的话,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
就好比300多年后,江东集团的重臣张昭,面对曹操大兵压境,极力劝孙权投降时说的话,听上去也挺有道理。
又好比2100多年后的今天,有人说打死也不能跟美国脱钩,我们脱不起、打不过、划不来,乍听之下同样不无道理。
古往今来,投降派总是能为苟且偷安或妥协退让,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而作为主战派,生存环境往往要艰难许多。
比如极力劝武帝对匈奴用兵的主战派代表王恢,其人生就充满了悲剧色彩。
王恢认为,当年高祖之所以采取和亲政策,是迫于客观条件,而并非本意。
建汉之初,刚经历了三年的灭秦战争和四年楚汉战争,国力羸弱,民不聊生,就连天子的车辇都凑不齐四匹同样毛色的骏马,大臣出行很多只能用牛车,彼时的国力完全不足以支撑与匈奴开战。
然而,即便是在那般艰苦情况下,刘邦依然还是跟匈奴打了一架,结果被围在白登,最终靠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
而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已经十分强盛,财力雄厚,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完全具备了北伐匈奴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