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拜登想让欧洲助攻可以,但一旦战争演变成了持久战,欧洲还能不能靠得住,现在看来,不太乐观了。甚至真拖久了,别说联合反俄,欧洲各国内部问题都不一定盖不住,到时候在民众的反弹下,欧盟抱团和美国唱反调也说不定。毕竟,欧盟掺和俄乌这摊事儿,那也是被美国硬拉进来的。
第三个不确定因素,是俄乌战场。俄罗斯第一阶段进展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补给物流调度的失败,其二是战线铺太长但是在4月初俄军大举调整之后,北方战线收缩,这两个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一方面,顿巴斯大部分地区属于俄军势力范围,而且临近俄罗斯本土,补给问题大大改善;另一方面,俄军的主要目标集中在顿巴斯的包围圈,克里米亚以守为主,赫尔松稳住局势搞卢布改革,马里乌波尔钢铁厂打得不急不缓,整个战局有节奏地推进,扭转了前期力不从心的局面。
然而,当战事集中在顿巴斯一侧之后,原先困扰俄军的难题,马上逆转到了乌军身上。西方的军援从波兰入境,以前送到基辅,只需要通过相对平静的乌西地区,加之从开战到4月17日这段时间,西方送的基本都是体积不大的单兵武器,运输也相对容易。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前期打得小心翼翼,没有放开打击乌克兰的火车站、桥梁等交通节点,给乌克兰方面留下了很大的漏洞,以至于不光军援能送到,甚至外籍军队都能从利沃夫等地源源不断地进入战场。当时,乌克兰在嘲笑俄军的补给烂的时候,基本是不用为自己的补给操心的。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一个是补给线更长了。要把武器从波兰送到战事中心的顿巴斯地区,差不多就要横跨整个乌克兰,补给距离比之前长出一倍不止,尤其还要穿过交通设施和安全环境更恶劣的乌东。一个是运输难度更大了。
在乌东这样地势平缓的战场,乌军之前在基辅的小游击队战术就不好使了,只能被迫跟俄军面对面地拼重武器,但各种坦克、装甲车、防空系统、榴弹炮都是又大又重,一辆坦克就有几十吨,目标又大,运力从哪里来?甚至能不能送到前线都是个问题。还有一个是俄军的策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