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也已经做好了和中右、中左主流政党继续合作的准备。2017年胜选后,他邀请三位共和党成员出任总理和内阁部长职位,分化了中右翼反对者。在第二轮投票开始前,马克龙又展现出一种“乐于合作”的谦逊、包容姿态。他探访贫民区和工矿区,并通过增加教师工资等社会措施争取左翼支持。他的卫生部长奥利维尔在胜选集会上表示,马克龙团队“听到了法国人民的声音,以后我们会征求法国人民的意见。”
马克龙最难接受的第三种可能,是需要和梅朗雄或勒庞的阵营合作。多伦多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拉里·勒迪克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必不可行。梅朗雄的“左翼阵线”是在2005年就“欧洲宪法条约”进行公投时从原社会党阵营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左翼人士。虽然将再分配、反对金融一体化、环境保护和参与式民主列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追求,但该党的实际政纲并不激进:它并不激烈反对核能,而是合理的替代方案;虽然该党有关欧盟的言论90%都偏负面,但其强调扩张欧洲议会权力等具体改革方案,而不是像极右翼那样反对欧盟体系本身。
但问题在于:马克龙这种开放的姿态能坚持多久?马克龙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但他不爱进行沟通协商。他认为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并相信自己是对的。”他举例说,西欧国家政府大多数削减公共资金、调整税率的政策,一般需要和在野党、工会反复协商,但马克龙抗拒这些工作。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这种执政风格促成了新冠防疫政策和疫苗接种的强制落地,但也酿成“黄马甲”的风波。
勒迪克指出,当前的情势让马克龙无可选择,必须走向合作:在国际事务上,乌克兰危机让他必须承担起俄罗斯与欧洲世界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而国内事务上,如果无法进行广泛的协商,经济复苏政策将和马克龙此前的改革方针一样无法落地。“重要的是,马克龙体系本就是中左翼和中右翼结合的产物,在面临激进阵营围攻而内部又缺乏团结的情况下,这个体系的政治基础已经相当脆弱,经不起新的危机。”
“第二个任期内,马克龙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超越自我,成为更成熟、更能协调各方的领导者。
(责编: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