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全球化,美国是通过马歇尔计划以及朝鲜战争爆发后对东亚盟友的工业订单来实现的,这个除了带有极强的政治驱动(东西方博弈)外,本身也有一种交换的意味——这些国家通过让渡部分主权和优质资产(比如允许美国驻军,接受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帮扶。但这种利益平衡,不可能长久维系——等欧洲重建完了,他们对美国经济援助的需求也就不再强烈;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也没有了因为战争需要给日本他们下订单的需求。所以如果找不到进一步的利益整合驱动力,这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西式全球化,也就将随着应激式需求的消失,而逐渐消弭于无形。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因为大家在政治驱动的过程中,大家很快就发现了全球化的真实好处——效率提升和科创升级。全球化产业链分工合作,本质上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优化配置,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和禀赋,负责最有优势的产业组成部分,最后整合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这种做法,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同时实现了财富的全球范围有机分配,带动了市场的繁荣和需求的扩张,而这种需求旺盛,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并和二战以来的科技发展结合到一起,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对西式全球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二战之后,美国占据了全球工业的主要份额,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本质上是把美国的工业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虽然这种转移,有利于效率的提升和和人类财富总和的增加,但就美国内部而言,这里面的主要得利者还是那些主导产业转移的跨国公司,至于本土产业资本和普通工人,实际上这意味着他们工作机会的减少。
这种在一开始还不明显——毕竟战争年代,劳动力紧张;但随着二战、朝鲜战争相继结束,大量军人复原,以及婴儿潮,美国市场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再伴随着产业持续外流,这种状况久了,就会出现本土工人失业,进而加剧社会革命风险——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美苏争霸,双方都在比拼制度优势和意识形态优越性,这时候如果搞出工人大规模失业和福利待遇降低,那等于是把落魄的工人往共产主义怀里逼。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美式全球化必须被中止,否则鲜红的太阳就真要冲出东方,照遍全球了!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阻止了这一切。